“以舊換新”期間,一些沒有舊家電的消費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去二手家電市場,花個幾十塊錢買臺破電視,然后弄到商場,最高能折現(xiàn)金400元。同時,大批量的廢舊家電也因此流入了正規(guī)的回收渠道。隨著“以舊換新”政策在去年歲末的悄然離場,這其中的隱性利益鏈條也幾近斷裂。兩個月過去,家電回收渠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最佳拍檔 一張名片,一條產(chǎn)業(yè)鏈
李女士(化名)在北京利康虹橋舊貨市場租了家門店,主要經(jīng)營二手電腦回收業(yè)務(wù)。但她的名片有點奇怪,上面印著“百腦匯旗艦店”的字眼,這是她丈夫工作的地點。這家旗艦店主要銷售全新電腦,也從事“回收”服務(wù),當然,這主要出于對妻子的考慮。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他還拓展了維修業(yè)務(wù),回收來的零件在這兒都能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平時,夫妻倆就共用著一張名片。李女士的聯(lián)系方式是手寫的,除此之外,名片上的任何信息基本與她無關(guān)。她整天守在店內(nèi),等著消費者送來“好東西”:二手電腦。
如果成色新的話,可以直接轉(zhuǎn)賣給有需求的消費者,她就在中間賺取差價。如果成色差就當“廢品”賣,“當然,收的價錢肯定也不一樣了,就當廢品收!彼透露,可以把這些拉到偏遠的農(nóng)村地區(qū),“那里總有需要”。事實上,她很少賣真正的廢品,她所說的廢品主要是指拆解:把能用零件積壓起來,以后進行二次利用。“報廢的東西很多件都能用,比如說芯片!睂嵲诓恍,就讓街上的商販用車拉走。
“以舊換新”政策的結(jié)束,給他們的生意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在利康虹橋,每天都有用戶把舊家電拉來,換成少量現(xiàn)金,或折現(xiàn)直接拖一臺成色稍好的回去。同時,大批量沒趕上“以舊換新”的廢舊家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與之類似的二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