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像楊元慶所說的那樣:智能電視就是PC!那么在智能電視的一系列產品參數(shù)中,分量最重的無疑就是CPU了!
目前,智能電視的cpu架構;路線圖已經明朗:X86產品和arm產品共從,主流是ARM!
菜用X86架構的產品,具有一個特點,主要供應者非英特爾就是AMD。兩家企業(yè)主導X86市場的格局,使得消費者一眼就可以辨別某一個型號的CPU是好是壞,性能究竟如何!M者可以再英特爾或者AMD公司的官方網(wǎng)站獲得詳細的產品介紹和參數(shù)說明;更可以在眾多的IT門戶中獲得很多產品性能的對比分析,甚至評測資料!
但是ARM核心架構卻被授權給全球超過30家半導體企業(yè)使用:其中有高通、TI、三星這樣的大廠,也有眾多中小半導體企業(yè)。這就使得ARM架構的智能電視“核芯”市場“水深很、很混”,產品優(yōu)劣差異巨大。這成為了消費者選購智能電視產品最大的“不便”!——然而,智能電視市場絕大多數(shù)產品采用的恰恰就是這種“優(yōu)劣”更難以辨別的ARM架構的芯片。
智能彩電和智能手機等產品廣泛采用的ARM芯片是一個“片上系統(tǒng)”。其復雜程度不亞于最先進的X86架構的cpu。而且,在智能電視這種具有嵌入式設計概念的產品中,CPU還會內部集成用于圖形計算的GPU內核,集成總線控制功能、內從控制功能(相當于早期X86架構的南橋和北橋芯片的功能)。這種單一芯片上功能高度集中的特點,使得不同企業(yè)的芯片性能的“高下”很難判斷。
另一方面,ARM 公司本身并不靠自有的設計來制造或出售CPU,而是將處理器ARM架構授權給有興趣的廠家。ARM 提供了多樣的授權條款,包括售價與散播性等項目。許多半導體公司持有ARM 授權:Atmel、Broadcom、Cirrus Logic、Freescale、Qualcomm、富士通、英特爾、IBM,英飛凌科技,任天堂,恩智浦半導體、OKI電氣工業(yè),三星電子,Sharp,STMicroelectronics,德州儀器和VLSI等許多這些公司均擁有各個不同形式的ARM授權。理論上,這些公司都能生產用于智能電視的ARM芯片。
在不同公司制造的不同ARM芯片中,“技術”含量并不相同。事實上,不同公司從ARM得到的授權的技術含量已經是不同的。在架構上而言,ARM擁有更低效能的ARM 內核以及更高效能的內核較低方案。以硅芯片制備而言,授權可能基于一顆可整合的內核,也可能基于一顆硬件宏(黑箱)內核。就廠商實力而言,擁有晶片設計能力的企業(yè)能夠獲得“更低價”的授權。同時,擁有商用授權的一些廠商,(例如韓國三星和日本富士通)可以提供更低的授權價格給他們的晶圓廠客戶。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企業(yè)制備的ARM芯片的性能差異會非常之大:例如如果授權時ARMv5核心則會擁有最低5級流水,但是新的ARMv6則會擁有8級以上的流水——理論內核吞吐量提升40%:需要注意的是性能完全不同的,不同內核的CPU,主頻會很相似,甚至一樣。
目前,智能電視的cpu中,內核上主要使用最新的ARMv7,這些使用ARMv7內核的cpu可能包括ARM Cortex™-A15 、ARM Cortex-A9的幾種版本。此外,在完全相同設計的ARM版本中,還有可能由于采用不同的制程(28納米、45納米)而帶來功耗和性能上的巨大差異;另一個可能導致性能差異的原因是哪怕同一個內核的ARM cpu(例如ARMv7內核的ARM Cortex-A9)也被分成性能優(yōu)先、功耗優(yōu)先等不同的版本——這些方面的差異,普通消費者難以把握,卻對產品性能有著致命影響(當然也影響產品的固有成本)。
了解一款智能電視CPU的好壞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內核版本、核心數(shù)目、GPU內核、內核架構(最基本的是多核心是同步架構還是異步架構)、緩存結構和大小、納米制程、開發(fā)公司以及同類產品主要用途(是否滿足高性能多媒體應用)和主頻。
在這些數(shù)據(jù)中,主頻是普通消費者最關注的(長期關注電腦用的X86 cpu形成的思維慣性),但是確實以上諸多要點中“最不重要”的一個——例如,INTER電腦用的主流cpu(酷睿I3、I5、I7系列)的主頻現(xiàn)在都在3.0-3.5G左右,但是高端產品低端產品的差價在一倍,甚至幾倍,性能差異也很巨大。其實,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shù)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并沒有直接關系。由于主頻并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xiàn)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xiàn)象(inter酷睿I3、I5、I7系列不同產品的差異)。
此外,CPU的供應者或者使用者還傾向于提供一個叫做IPS的參數(shù):ips是Instructions Per Second的縮寫,每秒處理的機器語言指令數(shù)。這是衡量CPU速度的一個指標。目前主要用的是MIPS:M是百萬的意思;和。像是一個Intel 80386 電腦可以每秒處理3MIPS到5MIPS機器語言指令。不過這個指標的具體含義還與測試方法有關系,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演變指標:例如DMIPS——Dhrystone Million Instructions executed Per Second,主要用于測整數(shù)計算能力;MFLOPS——Million 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主要用于測浮點計算能力。
MIPS,DMIPS和MFLOPS是常用的CPU性能評估標準。不同CPU的同類測試值可以直接比較性能高下,但是不可以跨“測試”比較——那樣毫無意義。例如,同一cpu的MIPS和DMIPS測試差異可能達到數(shù)千甚至更高的倍數(shù)差距(MIPS可能執(zhí)行的是比DMIPS的整數(shù)運算復雜的多的指令)。
在實際的銷售過程中,很多導購員會故意混淆,CPU主頻和MIPS,DMIPS、MFLOPS三個測試結果的數(shù)值,進而“蒙騙”不知情的消費者——這是目前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市場上,CPU營銷中常用的“造假”手段。
對于智能電視而言,CPU是最關鍵的部件和品質標志性元素。消費者選擇的智能電視產品的實際“智慧”水平,絕大部分由CPU決定。一顆好的CPU產品和劣質產品價格也會相差數(shù)倍,甚至十倍以上!耙源纬浜谩笔巧碳屹嵢「哳~利潤的常見方法,消費者必須小心謹慎,方能購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
在智能電視的選擇上,另一個與CPU相關的重要議題是OS:操作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是以后所有程序運行的基礎軟件界面和平臺,也是消費者使用智能電視過程中必須打交道的最重要界面。目前,主流智能電視選擇的操作系統(tǒng)是安卓系統(tǒng):這是由谷歌公司開發(fā)的免費的開源的操作系統(tǒng)。此外,蘋果的IOS、微軟的windows以及各種不同的Linux都可以應用于智能電視之中。
選擇智能電視的時候需要關注智能電視采用的何種操作系統(tǒng)何種版本,同時還需要關注智能電視CPU支持哪些OS系統(tǒng):也許將來為了兼容更多的應用,消費者需要自行更換OS組件,這就涉及到CPU的兼容能力。例如高通公司的最新智能CPU多數(shù)兼容安卓和win8系統(tǒng),這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