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風波不斷的三洋,因其落魄而成為日本電子企業(yè)中最受關注的一個,不僅債臺高筑,而且喪失自主權,落入了被大股東拆賣的境地。
三洋的解體,可以說是三井住友、大和證券和高盛在全球資本盛宴中的一次狂歡。
作者簡介:白益民,日本經濟研究學會理事
張凌,成偉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咨詢顧問
2007年5月,借助美國金融大鱷高盛之手,通用電氣如愿以償,獲得了三洋電機信貸公司的全部股份。而在此之前的幾個月里,高盛寫信給著名私募基金和半導體巨頭,邀請他們參加對三洋半導體部門的拍賣活動,拍賣底價為8.52億美元。買家的名單里,不僅包括黑石和凱雷等金融大鱷,也包括來自日本的日立(屬富士財團)和三菱電子(屬三菱財團)的合資企業(yè)“瑞薩”,以及韓國現(xiàn)代財團的Hynix等半導體巨頭。
除了半導體以外,同樣是三洋核心部門的家電部門也難逃被肢解的厄運。2007年6月20日,三洋正式將其最大的冰箱工廠——泰國工廠,出售給中國海爾。早在2006年底,三洋電機宣布把其擁有的三洋EPSON公司的股份全部轉讓給合資方精工EPSON,從液晶顯示板市場徹底退出。更早的時候,三洋已經放棄了DVD機以及卡式錄放機業(yè)務。這一次三洋的解體,可以說是三井住友、大和證券和高盛在全球資本盛宴中的一次狂歡。
肢解前夜
在截至2004年3月底的財年中,三洋旗下7家子公司虧損達到1900億日元(15.6億美元)。2005年10月,美國通用電氣向三洋提出收購三洋電機信貸的計劃。當時,三洋正與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就此進行談判。然而,最后三洋電機信貸既沒有落入GE囊中,也沒有為三井所得,而是被美國高盛這只大麻雀所捕獲。
2005年12月,三洋將其在三洋電機信貸公司的部分股權轉讓給高盛的一個全資子公司,使三洋在三洋電機信貸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19.1%,后又進一步減至16.7%。為了換取高盛對三洋的投資,三洋不得不將三洋電機信貸的大部分股權賣給高盛。2005年,高盛以330億日元獲得了三洋電機信貸42%的股權,目前仍持有35%。
2006年3月,為緩解財務緊張狀況,三洋向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大和證券SMBC公司和高盛定向增發(fā)優(yōu)先股。三洋最初只是希望三井住友投資,不料后者拉來了高盛。三洋共籌集了3000億日元(合25.64億美元)資金。作為交換,三井住友、大和證券SMBC和高盛共獲得了三洋60%的投票權,在三洋董事會的8名董事中,這三家公司派出的董事占了5名。
高盛集團的這些交易能順利完成,是因為它對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的投資。后者與數(shù)千家日本公司有銀行業(yè)務往來,并且借助三井物產和住友商事這兩家綜合商社的貿易和投資平臺,與三井和住友財團中的制造企業(yè)形成緊密聯(lián)系。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實際上就是三洋電機的主要債權人。在高盛集團購入三洋電機股票時,它在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持有的優(yōu)先股股權,如果轉換成普通股,就相當于該公司7.4%的股份。
事實上,三井住友、大和證券SMBC和高盛在多年的交往中結下了緊密的聯(lián)系,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是一個配合默契的“利益共同體”。2003年1月,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向美國高盛集團發(fā)行1500億日元(約12.5億美元)的可兌換優(yōu)先股。至此,高盛已經獲得三井住友銀行7%的股權。而早在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成立之前的1986年,當時的住友銀行就以5億美元獲得了高盛12.5%的股份。另外,大和證券SMBC本身就是三井住友銀行與日本第二大證券商“大和證券”合資組建的日本頂級投資銀行。
早在2006年1月,就在三洋決定增發(fā)前,井植家族幻想三井住友銀行能夠說服高盛堅持中期投資,以支持三洋的重組,但這只是一廂情愿。現(xiàn)在,井植家族遷怒于三井住友,認為三井住友欺騙了他們。身為三洋總裁的井植敏雅極力反對肢解三洋,但由于董事會控制在三井住友、大和證券和高盛這三大投資者手上,反抗最終歸于徒勞。2006年3月底,井植父子雙雙被“逐出”三洋,井植家族對三洋60年的控制就此告終。
在這次通過增發(fā)股份向三洋注資的過程中,高盛出資11億美元,這也是高盛在日本單筆數(shù)額最大的投資。接著,大和證券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共同向三洋注資14億美元。在三大金融巨頭入主三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三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幾乎所有的業(yè)務部門都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可能被出售的不僅包括半導體等虧損業(yè)務,也包括數(shù)碼相機和手機這樣的核心業(yè)務,甚至還有三洋贏利能力最強的電池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