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興代產業(yè),智能電視的發(fā)展前景比傳統彩電產品要優(yōu)越的多。目前在國內彩電企業(yè)中,很多廠商都在積極推廣智能電視產品,除了傳統彩電廠商以外,IT企業(yè)也推出了不少智能電視。未來,智能電視發(fā)展前景的贏利點和競爭力也許將更多地體現在軟件和服務上,而不是來自于賣硬件。
智能電視之所以能夠吸引消費者的關注,除了它改變了電視機的使用習慣外,還增強了它的娛樂功能。這個曾被IT企業(yè)視為傳統、老土的彩電行業(yè),在智能電視出現后,突然成為IT企業(yè)眼中的香餑餑。聯想、樂視網、小米、谷歌等IT企業(yè)蜂擁而至,與長虹、海信、TCL、三星、康佳等傳統彩電巨頭爭奪電視市場。
之所以稱為智能電視,是因為這種產品具有完全開放的平臺,并搭載操作系統,用戶可以自行安裝和卸載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并通過程序不斷對電視功能進行擴充。因此,越來越多的軟件服務商、程序開發(fā)者或在網絡資源上有優(yōu)勢的企業(yè)紛紛轉戰(zhàn)智能電視市場。在傳統彩電廠商和IT企業(yè)的共同推動下,電視機硬件將逐漸標準化。但在軟件和系統方面,尤其是在應用軟件上,彩電廠商有機會憑借差異化取勝。
智能電視的類型
一般情況下,智能電視可分為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智能電視一體機,國內的傳統電視機廠家,對電視硬件進行擴充,增加CPU、內存、無線網卡等設備,使其能夠支持操作系統以及聯網,然后將Android等操作系統內置到電視機里,從而實現電視智能化提升。對于消費者來講,要升級到這種智能電視,需要另自購買全新的智能電視機,成本頗高。
第二種是在原有的普通電視機上,通過HDMI或其他接口外接一個搭載Android系統或iOS系統的智能電視盒(國內也叫“高清機頂盒”、“高清播放器”、“高清互聯網電視機頂盒”等),讓普通電視也能實現上網、聊天、視頻、電影等智能電視的功能。國內的智能電視盒基本都搭載Android系統,價格實惠,在200到300元左右。而蘋果公司的Apple TV機頂盒以及谷歌公司的Nexus Q播放器均沒有進入中國,用戶想要
安卓電視智商有差距
目前,家電市場中的智能電視有很多,但由于品牌差異,所以在智商和操作方面有所差距。而外資彩電企業(yè)比較注重電視的畫質和音質,在智能電視方面發(fā)展不深。這就形成了兩種,一種聲音是“話智”,另一種聲音是“畫質”。
智能電視擁有豐富的應用程序,可以實現體感游戲、下載安裝軟件、多屏互動和語音操作等應用。廠商在宣傳智能電視的時候往往突出其能夠下載并安裝海量App應用。事實上,很多消費者依舊停留在“看電視”而不是“玩電視”的階段,這當中不排除一些使用習慣的原因,相關業(yè)內人士表示,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智能電視的操控不夠智能,軟件的兼容性和優(yōu)化程度不夠出色,App的用戶體驗不夠優(yōu)秀。
不同的彩電廠商在進行智能操作的時候,操作的步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IT企業(yè)生產的智能電視和傳統彩電廠商推出的智能電視,它們都擁有豐富的應用資源,但其資源和操作方式都有所不同。大部分傳統彩電企業(yè)的應用資源和在線影視都是免費開放使用的,但很多IT企業(yè)生產的智能電視內雖有免費資源可以下載,但收費的資源也不少。
品牌不一樣,智能電視在智能操作也不同。如A品牌的智能電視支持語音技術,識別度也很好,但在下載軟件的操作上卻不如品牌B智能;C品牌的智能電視操作簡單,UI設計簡潔,支持語音操作,不過,在互動方面卻不如品牌D;E品牌雖然在畫質和音質方面表現出色,但其應用資源較少,軟件并不是智能安裝,需要用戶自己手動操作安裝,這也會影響用戶的使用感受。
贏在“軟”服務
現在家電市場上大部分的智能電視只是把安卓系統照搬到電視屏幕上,而針對大尺寸屏幕開發(fā)的App應用卻寥寥無幾,這種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智能電視產業(yè)只能靠賣硬件賺取利潤,制約了其通過賣“軟件”或“服務”來挖掘產業(yè)鏈中更多的利潤。
要改變這一現狀,智能電視開發(fā)者應積極搭建自身獨有的生態(tài)系統,從電視機的消費習慣和客廳需求出發(fā),在內容上推陳出新,打造真正專屬于智能電視的生態(tài)系統和贏利模式。例如,海信極簡電視就以找資源快、在線資源豐富為賣點,讓觀眾通過電視快速準確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源。此外,它還內置了保齡球、羽毛球、高爾夫等運動類游戲應用,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尋找相應的資源。
相關業(yè)內人士表示,想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彩電企業(yè)不僅要加電視機的硬件,還要增強其“軟”實力,這將是智能電視未來幾年最主要的任務和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