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外資品牌一路跟進
雖然在這次降價中我們驚喜的看見了幾款外資品牌身影,但即使降價之后其價格和國內品牌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可以看的出來,對他們來說降價不過是無奈之舉,F在國內消費者購買平板電視選擇外資品牌無非幾種原因:一是品牌吸引力,這些消費者對某種品牌情有獨鐘,比方三星、LG、先鋒、SONY等等,他們在購買的時候往往只考慮中意的品牌,但這類消費者通常比較少。二是性能,以前由于不放心國產產品的質量,轉投外資產品的消費者不在少數,隨著國產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性能已經和外資品牌不相仲伯,加上現在國產產品的價格低得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會為此買單。三就是完全崇拜,說得不好聽就是崇洋媚外,不過好在這類人只是少數。在以價格為主導的國內的市場上,外資品牌越來越失去競爭力。
此次降價外資品牌也成了主力軍 |
如果一款40英寸的液晶,國產的只需要9000元,外資品牌要12000到15000元,相信大多數人不會考慮洋品牌,價格平白高出將近50%,這就是目前國內大多數消費者的心態(tài)。對國產廠家來說他們是抓住了消費者的購買心態(tài),只要價格便宜就行,能賺多少則心中沒底。而國外企業(yè)更多的是考慮怎樣才能獲得最大的利潤,這也是外資品牌雖然銷售量低,但獲得的利潤率一直高于國內企業(yè)的原因。
時過境遷,面對國內廠家低價策略,依靠品牌效應的高價必然持續(xù)不會長久。同時他們也深知降價的動作不能過于明顯,去年年底外資品牌聯(lián)合降價引起國產企業(yè)的強烈反應,連鎖降價引起又一次降價風潮就是前車之鑒,因此趁這次液晶價格全面下調正好一路跟進也是實屬無奈。
不過比起外資品牌的價格,國內的彩電廠家的處境更加令人擔憂,因為畢竟外資品牌還有一個殺手锏——液晶面板。雖然現在外資產品只占了30%的市場份額,但是國內彩電生產商都是從外面采購液晶面板,這部分成本占了整機成本的7成,而這部分的利潤都掌握在外資企業(yè)的手中。也就是說,雖然國內液晶電視賣的熱火朝天,外資產品占了很少一部分,但是只要有液晶面板這部分的利潤在我手中,我一樣可以從中獲利。相比反觀國內企業(yè),各種促銷手段是花樣百出,銷售量也是節(jié)節(jié)攀升,平板電視市場日益火爆,但相互之間的價格競爭最后無疑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