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廣電將在2006年底再投產一條第五代以上液晶屏生產線,在2008年左右再投一條第五代以上的生產線!上廣電集團銷售公司副總趙海鴻一語驚人,很多人都會明白這句話對于中國彩電產業(yè)發(fā)展的分量。
2005年平板電視市場,價格競爭激烈,行業(yè)利潤率一路走低,平均銷售利潤率已經下滑到不足2%的水平。從國內彩電廠商的單個成本來看,以液晶電視為例,70%-80%的成本發(fā)生在被日、韓廠商把持的液晶屏上,18%-20%的利潤劃給各種類型的渠道終端,加上外殼、音響和電路控制等部件,國內的彩電廠商幾乎是在“賠本賺吆喝。關鍵的問題是平板電視的核心資源被國際家電巨頭所牢牢掌握著。目前,中國僅有上廣電和京東方兩條第五代液晶生產線。等離子屏幕和新一代背投DLP光機也只有上廣電一家具有生產能力。全球有17條等離子生產線和60多條液晶生產線,大多被LG、三星、夏普等國際巨頭牢牢把握著。幾乎所有的國內電視廠商,都是向日本和韓國的廠商購買液晶和等離子屏幕,在此基礎之上完成組裝,這也使國內企業(yè)喪失了對成本的實際控制能力,這正是國際彩電巨頭敢于在中國市場大打價格戰(zhàn)的根本原因。
要想徹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惟一的出路就是必須從產業(yè)鏈的下游向上游挺進,掌握核心技術,不再受制于人。
“當今國際平板電視市場最成功的幾個廠商是夏普、三星、LG和索尼,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自己擁有完整的產業(yè)鏈,可以生產屏幕等關鍵部件。趙海鴻這樣評價國際同行們,“從這個角度而言,國內只有上廣電的模式與他們最為接近。
目前國內謀劃中的液晶屏幕生產線還有山東、深圳等好幾條,國內彩電廠商經過市場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顯然也已經意識到了向產業(yè)鏈上游核心進發(fā)的必要性,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彩電產業(yè)新的希望。但是,打造平板電視產業(yè)鏈的上游是一個投資巨大、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工程,一方面配合不到位都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
在國內彩電行業(yè),上廣電是最早進軍平板電視中上游的企業(yè)。除液晶屏幕生產線,同時也擁有等離子和DLP背投光機等關鍵部件的生產能力。2003年上廣電開始建設國內第一條第五代液晶屏幕生產線時,遇到了非常多的現實障礙。在這方面,上廣電的發(fā)展經歷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經驗。
首先,走聯合之路。液晶面板生產是資金、技術、人才高度集中的項目。僅僅依靠一家企業(yè)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聯合各方面力量共同發(fā)展才可能取得成功。當時上廣電第五代液晶生產線預計的總投資達到100多億人民幣,技術需要從外部引進,上廣電不僅充分爭取了政府和社會的支持,而且通過反復權衡找到了NEC這樣的國際合作伙伴,才使項目能夠順利進行,只用了10個月就實現了當月盈利,比國際通行的時間縮短了半年左右。
其次,政府也給予了相當的支持。液晶生產線的巨大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大量的土地征用、大量的工業(yè)用水,這么多社會資源的占有如果得不到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單憑企業(yè)的力量是無法辦到的。上廣電第五代液晶生產線也正是在上海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才獲得了成功。
最后,系統(tǒng)的規(guī)劃也非常重要。平板電視的產業(yè)鏈上游投資巨大,環(huán)節(jié)非常復雜,如果僅是迫于壓力倉促上馬,缺乏長期的規(guī)劃,不僅難以實現徹底的翻身,而且可能會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上廣電在液晶生產線開始生產之后就發(fā)現,不僅是液晶面板生產,其關聯設備的生產同樣重要。上廣電已經進入液晶面板生產的更上游行業(yè),玻板基地和彩色濾色膜基地的相繼建成投產,讓上廣電在液晶面板生產上更加主動。“選擇性參與上游,控制中游,在下游進行多元化發(fā)展。趙海鴻道出了上廣電的產業(yè)鏈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