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聲到有聲 電影發(fā)展之路
現(xiàn)代家庭的“客廳文化”是一種新生活方式,主要有三個特征:首先是傳統(tǒng)化,強調(diào)人的要素,倡導家人和睦,親情互動;其次是娛樂化,客廳空間大、有電視、常聚會,能承載豐富的娛樂文化節(jié)目;最后是智能化,高科技讓客廳變得更加智能化,3D自然交互、虛擬現(xiàn)實等新技術“放大”了客廳空間,拉近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距離。
說到高清,大家可以一起先來追憶一下電影的發(fā)展歷程,首先是最早期的電影誕生時期,也就是始于1981年的35mm的膠片電影時代,此標準延續(xù)100年。在這一年,是從William Kennedy Lauren Dickson向喬治.伊斯曼訂購35mm寬的賽璐珞硝酸膠片,并在托馬斯.愛迪生原始的Kinetograph攝像機上運行時開始的。5年之后,35mm膠片再次用于美國的首次電影放映中,當時是在紐約的Koster、Bial用Vitascope放映機放映的一系列幾分鐘長的短片,這也讓電影成為最火熱的娛樂觀賞項目,直至1915年電動馬達出現(xiàn)之前,電影一直是手搖以每秒16格放映的。
接下來的發(fā)展就是從默片到有聲電影時代,默片并不是完全的啞巴作品,它們也是有音樂及聲效相伴的,只是做不到聲畫同步,直至Vitaphone聲音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切,它的出現(xiàn)以每秒331/3轉唱片使電影聲畫同步,讓默片的時代終于可以告一段落。最終華納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fā)了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標準。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