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之外的變化:架構更新/核顯升級
前面我們花了大量的篇幅回顧了Intel將在Ivy Bridge處理器上率先使用的3D Tri-Gate制造工藝,但是Ivy Bridge帶來的改變并不僅僅是制程上得更新,在處理器架構層面,Intel也作了一些改進。
3D Tri-Gate使Ivy Bridge獲益良多
相比Sandy Bridge,Ivy Bridge優(yōu)化了單線程計算,Intel的超線程技術是在CPU內部內置一部分緩沖區(qū)/隊列來讓多個線程的指令同時利用,但是在Sandy Bridge中,這些緩沖區(qū)是靜態(tài)分割開來的。如果一個緩沖區(qū)最多可以接受20個請求,Sandy Bridge的單個線程只能得到10個,也就是說在單線程運算時,只能利用到一半的緩沖區(qū),而在Ivy Bridge這部分結構采用動態(tài)分配設計,如果處理器只進行單線程計算,那么緩沖區(qū)的所有資源都將能被這條線程利用。這使得Ivy Bridge的每時鐘性能提升4%-6%。
Ivy Bridge與Sandy Bridge的異同點
Ivy Bridge的核顯改進
除了核心部分的優(yōu)化,Ivy Bridge的核顯部分也得到全新設計。Ivy Bridge內置的HD Graphics 4000/2500開始支持DX11(HD Graphics 2000/3000支持DX10.1)、OpenCL3.1(HD Graphics 2000/3000支持OpenCL1.1),EU數量由12提升到了16個,從此,核顯也將能支持三屏顯示,支持的最大分辨率由Sandy Bridge核顯的2500X1600提升到4096X4096,這將能幫助核顯明顯提升游戲體驗,此外,Ivy Bridge也迎來了新一代Intel Quick Sync快速轉碼技術, 整體上,HD Graphics 4000/2500將比上代核顯性能提升60%。
此外,Ivy Bridge改進了內存控制器——內置DDR3-2133內存控制器,最高可以支持到DDR3-2800,而且可以使用1.35V的低電壓版內存DDR3L。Ivy Bridge同時還改進了電源管理技術,在同等性能水平下,相比Sandy Bridge,Ivy Bridge僅需消耗原來75%-80%的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