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香港中通社報道,55寸的電視只有4毫米厚,手機可以像紙一樣卷曲,電腦屏幕多角度觀看顏色不變……這些科技產品的驚艶之處均是拜OLED所賜,而讓OLED從無到有的是一位生于香港的科學家鄧青云。
受香港科技大學邀請,“OLED之父”、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教授鄧青云8日來港講座,剖析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亦穿插在港生活的歲月,憶往昔、念故人。
OLED,即有機發(fā)光二極管,是一項基于有機薄膜自有光源的顯示屏技術。與目前主流的液晶屏(LCD)相比,OLED屏幕具備超薄(最薄零點幾毫米)、超輕、可卷曲、高清晰度、低耗能、廣視角等特點。
何以如此先進,OLED卻不及LCD普及?“技術雖早已成熟,但材料、設備上還存在一些難題,成為打倒LCD的障礙!编嚽嘣普f,首先是壽命問題,最初的OLED屏只能顯示幾分鐘,現(xiàn)在最長可達100萬小時,但深藍光OLED發(fā)光效率仍低;另外生產成本較高,屏幕越大成本越高。
但鄧青云認為OLED的前景毋庸置疑,“未來5至10年,壽命更長、成本更低、像素更高、可呈現(xiàn)3D效果的AM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fā)光二極管),有望取代LCD的領先地位”。他指,韓國某電子產品生產商已宣布今年投資逾6億美元建造OLED生產線。
事實上,鄧青云在20多年前就發(fā)明了第一個小分子OLED。更早則要追溯到1979年的一個晚上,因忘東西而折返實驗室的他發(fā)現(xiàn)一塊有機蓄電池在發(fā)光,由此展開對“電與光”的數(shù)十年追問。憑借圍繞OLED的研究,鄧青云屢獲殊榮,包括在2011年成為首位華人沃爾夫化學獎得主。
據(jù)統(tǒng)計,超過三分之一的沃爾夫物理獎和化學獎得主亦獲頒諾貝熱獎!耙簿驼f鄧教授有三分之一的幾率再拿諾貝爾獎。”同樣研究OLED的科大郭成海教授,稱鄧青云為“香港之光”。
“這就是我出生的村子,那時根本沒有電!”鄧青云指向新界元朗一角,笑成自己是“鄉(xiāng)下仔”變“科學家”。他還展示了一張照片——梳著傳統(tǒng)發(fā)髻的兩個女人與一位棕黃頭發(fā)的外籍女子并排而立,原來是他的外婆、母親和妻子!巴馄沤涛乙犊,母親教給我耐心。”
而談及做科研最重要的精神,他說:“研究不應循規(guī)蹈矩,要有創(chuàng)意,重要的是自己能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