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國際會議“18th 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s(IDW '11)”于12月7~9日在名古屋國際會場舉行?偘l(fā)表論文數為529篇。其中特邀論文為111篇(包括2篇主題演講、2篇特邀演講),口頭發(fā)表論文為183篇,展板發(fā)表論文為235篇,與往年基本相同。
各國及各地區(qū)的論文發(fā)表數量如下:日本248篇(47%)、韓國115篇(22%)、中國臺灣91篇(17%)、美國20篇(4%)、中國17篇(3%)、英國11篇(2%)。此外,比利時、法國和德國分別為5篇。瑞典和荷蘭各為3篇。香港為2篇。澳大利亞、新西蘭、波蘭和葡萄牙分別為1篇。本屆共計有17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表了論文。
與往年相比,韓國的論文發(fā)表數量略有減少。尤其是往年發(fā)表大量論文的三星集團今年幾乎沒有發(fā)表,令人比較遺憾。這可能是因為本屆會議是在FPD產業(yè)整體都比較嚴峻的情況下舉行的結果。不過作為引領業(yè)界的企業(yè),筆者還是希望三星能利用這個機會積極發(fā)布信息。這樣不但能為行業(yè)整體的成長做出貢獻,而且也是三星成為“受尊敬的企業(yè)”所應有的姿態(tài)。像筆者一樣為了聽三星的論文發(fā)表而前來參加會議的聽眾相信應該有很多。
圖1:舉行“IDW '11”的名古屋國際會場
IDW是由下面15個獨立研討會構成的獨具特色的國際會議。
LCT:LV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AMD:Active Matrix Displays
FMC:FPD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
PDP:Plasma Displays
PH:EL Displays and Phosphors
FED:Field Emission Display and CRT
OLED:OLED Display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3D:3D/Hyper-realistic Displays and Systems
VHF:Applied Vision and Human Factors
PRJ:Projection and Large-Area Displays and Their Components
EP:Electronic Paper
MEET:MEM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Future Displays and Devices
DES:Display Electronic Systems
FLX:Flexible Displays
INP:Touch Panels and Input Technologies
其中,“INP”是于2010年作為專題工作會(Topical Session)加進來的,從2011年開始正式追加為新研討會。
2011年除了上述15場研討會之外,還設置了下面兩場專題工作會。
LIT:Lighting Technologies
AUTO:Automotive Display
“LIT”作為有機EL照明等顯示器技術的新應用,是備受期待的領域。而“AUTO”作為在日本汽車產業(yè)的發(fā)源地名古屋舉行的會議,具有象征意義。LIT和AUTO是從應用側介紹顯示器的新會議,這一點頗有意思。
名古屋國際會場交通便利,從中部國際機場乘電車約30分鐘即可到達。這對海外的與會者來說非常有魅力。各會場空間寬敞,采用大屏幕便于觀看。會議進展的也很順利并無太大問題,不過會場的椅子非常硬,長時間坐著會腰痛。如果今后在選擇會場時能考慮到這一點就再好不過了。
東芝發(fā)表主題演講,介紹“REGZA”的高畫質技術及今后的開發(fā)藍圖
圖2:東芝的神竹孝至
第一位發(fā)表主題演講的是東芝的神竹孝至。演講題目為“Technological Strategy for Picture Quality of Future Displays”,主要介紹了已在該公司的液晶電視“REGZA”上實用化的高畫質技術以及今后的技術開發(fā)藍圖。而且,還將試制電視帶入會場,演示了三維(3D)影像。
為了追求顯示影像中的現實感,首先將全白顯示時原為500cd/m2的亮度提高到了峰值亮度1250cd/m2,達到原來的2.5倍。由此,通過與區(qū)域控制(局部亮度控制)技術相結合,實現了500萬比1的動態(tài)對比度。此次還介紹了東芝稱為“超解像技術”、對不存在原始數據的圖像空間進行補充的技術。另外,還介紹了已在產品中實用化的技術,包括為噪聲(Noise)較多的互聯網圖像除去噪聲成分的技術,以及利用顏色的相似性調整圖像深邃感的技術等。據東芝介紹,超解像技術還被應用在了3D電視上,可以清晰地顯示肉眼識別的立體圖像。
裸眼3D電視方面,未采用可以立體觀看的區(qū)域被固定在數個點的多視點系統(tǒng),而是采用了視點稍微移動立體影像也不會紊亂的全景圖像系統(tǒng)。采用全景系統(tǒng)的原因是,東芝認為頭部移動時立體圖像發(fā)生大幅紊亂是電視作為商品的致命缺點。該公司還在會場演示了這種方式的電視。全景方式確實不用太擔心視點移動,但與多視點方式相比,圖像的深邃感及清晰感稍顯不足。估計這部分也是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東芝還介紹了以攝像頭觀測多人的視點,讓所有觀眾獲得最佳立體觀看區(qū)域的人臉跟蹤(Face Tracking)方式。但觀眾非常多時(比如數字標牌用途等),估計無法使用這種方法。
LG發(fā)表主題演講,介紹電視的三個技術趨勢
圖3:韓國LG電子的Kwang-Yeol Choi
第二位發(fā)表主題演講的是韓國LG電子的Kwang-Yeol Choi。他以“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 of Information Display”為題,介紹了以電視為中心的顯示器技術開發(fā)戰(zhàn)略。
Choi介紹了以下三項LG提出的電視技術新趨勢。
(1)追求現實感的技術趨勢為目前的3D顯示器以及將來采用全息圖等的終極虛擬現實顯示器
(2)追求大型化的技術趨勢為,高效LED背照燈面板、高遷移率TFT(指氧化物TFT)、有源矩陣驅動有機EL等新顯示器(盡管在展會上不被重視,但將來仍對有機EL充滿期待),投影型電視將采用LED及激光等新光源,還會采用環(huán)保材料及工藝(未舉出具體例子)
(3)交互式通信技術趨勢為智能TV與人機界面(觸摸面板及語音手勢識別等)
投影儀方面,LG介紹了結合使用雙系統(tǒng)光學引擎、利用一個透鏡投射的3D投影儀。通過采用全高清LCOS面板,實現了2500 ANSI lm,還配備了可根據投射圖像自動補償3D影像的透鏡。而且,作為大型觸摸面板的應用實例,還介紹了用于教育用途或會議室的、可在顯示圖紙的同時在旁邊設置書寫專用空間的例子。
特邀演講以氧化物TFT與石墨烯為主題
圖4: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John F. Wager
第一位發(fā)表特邀演講的是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John F. Wager。他以“Oxide Electronics for Display Backplanes”為題,闡述了以實現新一代顯示器背板的標準元件為目標的氧化物TFT的最新趨勢。
Wager表示,作為通道層的必要條件,表面與界面粗糙是致命缺點,適合采用非晶體而不是多晶體。作為通道層,Wager比較了IGZO與ZTO的特點。其演講中備受關注的內容是,通過使用ZTSO來鈍化,可大幅改善IZGO的可靠性,使其達到實用水平。聽了此次的演講,想必今后會有很多機構或企業(yè)進行驗證實驗。關于涂布型氧化物TFT的開發(fā),Wager介紹了與LG公司共同開發(fā)的面板(17英寸WXGA),這是將來采用塑料基板的柔性顯示器的最有力候選技術。
圖5:日本東北大學的末光真希
第二位發(fā)表特邀演講的是日本東北大學的末光真希。他以“Graphene in Electronic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Outlook”為題,介紹了石墨烯在電子領域的應用情況。兩場主題演講介紹的技術都接近于實際產品,因此今后有望應用于多種用途的石墨烯的演講令人頗感興趣。
石墨烯是指單原子厚度的碳原子薄膜。呈蜂窩狀的六角形格子構造。將其制成管狀便是碳納米管。石墨烯具備非常高的遷移率以及帶隙為零的金屬性特點,由于和原來的Si膜或基板的工藝有較高的兼容性,因此有望應用于多種元件。比如,有望實現超高性能晶體管、能以低成本形成的柔性透明電極,以及速度及靈敏度較高的傳感器等。
據說石墨烯非常結實,將其制成1m2大小的吊床能以1mg的重量承載4kg的貓。如果能夠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實用化,那么將會引發(fā)劃時代的變革。三星尖端技術研究所(SAIT)已確認石墨烯晶體管可高速工作,石墨烯十分有望與現有半導體元件融合,以及應用于透明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