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如何“攻”而有“道”?
第一, 份額目標很重要,但不可盲目追高
在追求市場份額的提高上,一些中外品牌在中國平板電視市場上都領略過“得意”的歡欣,也經(jīng)歷過“追悔”的痛苦。當一些品牌小戰(zhàn)告捷(份額上升)之后,往往顯得有些“春風得意”,于是,定下更高的份額目標,試圖更上一層樓。但是,“小戰(zhàn)告捷”,并沒有真正拉開與對手之間的競爭實力距離,要想進一步提升占有率,往往是以降低價格或者加大促銷力度為見效最快的工具,而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是以犧牲利潤,或持續(xù)發(fā)展競爭力為代價。
在中國液晶電視市場上,銷額份額能夠達到10――15%,已經(jīng)是很高的了,在近兩三年內(nèi),追求15%甚至20%的份額目標(2008年初的時候,一些國外液晶電視品牌就把份額目標定在20%),實際上是幾乎難以達到的。要在中國市場上持久取勝,切不可追求過高的份額目標。
第二, 價格大戰(zhàn)不可不打,但不可總打
在中國平板電視市場上,競爭是血腥的。在價格策略上,采取“高高在上”的策略,成功的幾率是很低的。先鋒等離子電視,2007年前的夏普液晶電視,在中國都采取的高價策略,結果證實是不成功的。后來,夏普調(diào)整了價格策略,在中國市場上的業(yè)績明顯好了起來(當然,還有其它原因)。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凑f,“價格大戰(zhàn),不可不打”的理由。
但是,如果把低價策略當作一種長期依賴的營銷手段,即,過分依賴低價以刺激市場銷售,那么,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品牌吃過虧,國外品牌也吃過虧。從短期看,低價策略確實提升了品牌的市場份額,但總有堅持不住的那一天。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凑f,“價格大戰(zhàn),不可總打”的理由。
以索尼液晶電視為例,2005年及更早的時候,它在中國市場上采取高價策略,市場份額極低;2005年末到2008年上半年,頻繁采用低價策略,2008年2季度,索尼的價格定位指數(shù)(PPI, Price Positioning Index),曾降低至106(價格定位指數(shù)是GfK測量一個品牌/或一個系列相對價格水平的指標,即,該品牌/系列的平均價格,與市場平均水平相比,相對位置是多少),即,索尼液晶電視的價格水平,僅比市場平均水平高6%,作為一個日本品牌,這個價格定位就太低了。作為回報,索尼的市場份額一路攀升,2008年1季度在城市市場上的銷額份額曾超過了14%。但是,索尼的盈利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得了市場丟了利潤。
2009年,從索尼液晶電視新品上市的情況可以看出,它開始調(diào)整自己的價格策略,索尼新品價格定位指數(shù)PPI為129.6,即,索尼新品的價格水平,高出市場平均水平的近30%,和2008年的價格定位相比,提升了許多。顯然,索尼已經(jīng)認識到“總打價格大戰(zhàn)”的害處了。索尼不希望,或者說不能夠,在中國液晶電視市場上繼續(xù)打價格大戰(zhàn)了。當然,索尼并不是全線新品都提高了價格定位,而是有不同的側(cè)重,至于索尼的價格策略是否成功,那就要看市場的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