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超薄化已經是平板電視廠商日漸追求的,我們可以發(fā)現,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廠商推出自己主打薄型化平板電視產品。自它們面市起,我們一直將這些后“CRT”電視成為平板電視,它們一般都具有超過30英寸的大屏幕,厚度在20mm-40mm范圍內,便于搬動它們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傳輸圖像信號,因此不需要電纜連接,也就可以被人們任意擺放。
平板電視是作為CRT電視的替代品面市的,也受到了國內廣大影音用戶的廣泛關注,更喚起了國民對新型電視的欲望。然而到目前為止,平板電視并未完全取代CRT,即便是其被成為平板,按說是應該可以為消費者的客廳節(jié)省眾多空間,可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平板電視并未真正改變大伙兒客廳的面貌。
是的,平板電視是要比CRT電視薄很多,但它們在客廳中的實際擺放和傳統(tǒng)的CRT電視還是差不多的。大伙兒想想看吧,平板電視是用來取代CRT電視的,可如今還是擺放在客廳的電視柜上,還是占據不少的空間,真正購買壁掛式平板電視的用戶甚至還不到半成。
為什么呢,平板電視不能真正做到任意擺放的原因還是其縱深尺寸還比較厚,包括連接金屬件在內,電視屏與墻壁之間的實際距離約為200mm,32英寸產品的重量也要將近20kg,需要使用好幾條電纜進行連接等。
所以說,要想更好地替代CRT電視,平板電視要做的還有很多,特別是在薄型化方面,怎樣才能真正走向壁掛,為消費者省去居住面積的占據量,這才是王道兒。令人欣喜的是,從07年到這會兒,各大平板電視廠商的確是朝著這一目標而奮進,上市的薄型化平板電視也是層出不窮。
制造廠商激烈競爭 薄型產品層出不窮
上面咱們提到了,一是平板電視還不夠薄,二是眾多的電纜,它們都使得平板電視沒有真正擺脫舊式CRT電視模式的束縛,還不能被任意擺放乃至是壁掛。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就得依靠兩大技術——薄型化和無線技術。實際上,當前眾多平板電視制造商確實是在靈活運用這兩大技術,希望可以開發(fā)出任意擺放、走向壁掛的平板電視產品。
早在07年8月,夏普公司就制定了2010年投人實際應用的超薄液晶電視試制樣機的計劃。夏普試制品的屏幕尺寸為52英寸,支持全高清(1920*1080)像素,其最薄處的厚度更是僅為20mm,與該公司以前的產品相比,厚度只是原先的四分之一。這一樣機具有利用毫米波無線通信方式傳輸圖像信號的功能,顯示部分無需連接信號線。當前,夏普在薄型化平板上的代表機型當屬LCD-52XS1A,它厚度僅為22.8mm,整體線條頗為美觀大方。
于此同時,日立也在致力研發(fā)類似的液晶平板電視,其于07年10月下旬發(fā)布了顯示部分厚35mm的Wooo UT系列液晶電視,厚度也只有此前日立液晶電視產品的三分之一。此外,日立還為它們搭載了UWB進行無線傳輸的選件,傳輸距離可達9米以上。目前,日立Wooo系列的08C和28C,特別是新發(fā)布的28C系列包括32、37、42、47四個尺寸,產品厚度就控制在35mm,實現了當初許下的諾言。
另外,日本的Victor公司也計劃從2008年開始營銷液晶平板電視,其最薄處的厚度只有37mm。不過該產品并不具備無線傳輸的功能,尚處在研發(fā)階段。Victor公司高層也表示要集成具備無線傳輸功能的備選方案,并希望其平板電視產品能夠有更大的創(chuàng)新。
在等離子電視的薄型化方面,長虹一直也在努力,今年新推出的樂教系列LT42810DU,該機除了絢麗的外殼和鏡面屏幕,還擁有16.5mm的窄邊框,更擁有43mm的厚度,更擁有航天級待機功耗、120Hz倍頻功能和USB視頻播放功能,可以極大地方便用戶的使用提升了收看效果。
還是在液晶電視方面,國產康佳超薄液晶電視LC42DT68AC厚度為35mm,重量僅為17.5kg;三星在3月下旬也推出了系列超薄平板電視,其中55英寸電視的厚度為30.5mm,韓國的LG電子也在近期展示了一款厚度僅為24.8mm的55英寸超薄平板電視;而索尼ZX1系列液晶電視厚度僅為9.9mm,它應用了新開發(fā)的邊緣LED背光技術,在超薄化方面做得非常不錯;更具里程碑意義的還是三星,它在2009年CES 消費電子展上展出超薄的LUXIA LED 系列平板電視,這款產品不僅擁有6.5 mm 的厚度,還采用了背光LED 液晶面板,更重要的是這些液晶電視卻沒有因為超薄而在質量上縮水,在畫質表現上還是非常出眾的。
減少背光模塊 實現液晶模塊薄型化
平板電視正在朝著薄型化的方向發(fā)展,正逐步走向壁掛,這也是個大趨勢。然而要真正做到這點兒,還需要各大平板電視廠商在克服技術難關上下功夫。
以液晶電視為例,大家知道,液晶電視是由眾多光學元件構成的,在仔細觀察其結構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真正決定液晶電視厚度的只有背光模塊和電源電路板。這兩種元器件占據著液晶電視的大部分厚度。如果我們能將其厚度大幅縮減,就能使得液晶電視真正實現超薄化。
背光模塊則是更為重要的,因為電源電路板只占到電視面積的一小部分,而背光模塊則不同。它的尺寸和屏幕的面積大體相同,也就是說,背光模塊如果能真正實現薄型化,液晶電視也就自然能夠實現超薄化了。
目前,實際應用當中的背光模塊的厚度大概是25-30mm,而厚度為15mm的背光模塊則有望在近期被投入量產;到了2010年,厚度約為5mm的背光模塊則有望上市。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商開始致力于研發(fā)并推出厚度超薄的背光模塊,在這些年的各類電子展會上,一直都有下一代應用超薄背光模塊液晶電視面世。
我們可以這么說,在背光模塊厚度的基礎上加上4至5mm,這便是顯示模塊的厚度。所以說,要想讓液晶電視的厚度控制在20mm,就需要將背光模塊的厚度控制在15mm以下,為了使當前25mm厚的背光模塊進一步縮減,要走的路還是很長的。
現階段,大型液晶電視的背光源通常采用的是直下式的背光方式。這種方式是在顯示屏背面排列許多支CCFL(冷陰極熒光管)作為背光源,將光照射到屏幕上。但是,如果只是簡單地減小直下式背光源的厚度,由于CCFL和屏幕的距離會很近,就很容易使得屏幕上出現亮斑。
另一方面,增加CCFL的數量或采用散射效率高的散射板,這都可以減輕亮斑的程度。但卻會遇到成本上升或發(fā)光效率下降的問題。在這一方面,日本的Victor公司做得不錯,它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推動了背光模塊的薄型化進程。其在08年推出的37mm液晶電視中就采用了20mm的夜景模塊,而背光模塊的厚度則應在15mm左右。在其顯示模塊中,CCFL的數量和以前保持一致,能在保證發(fā)光效率的同時,抑制了亮斑的產生,它也采用了包括局部亮度控制、優(yōu)化散射光學系統(tǒng)結構和光學模擬演示在內的一系列技術。
而日立推出的35mm厚度液晶電視中,同樣也采用了厚度減小的直下式背光源,其厚度大約是以前產品的一半。該產品的顯示模塊厚度與Victor公司相同,同樣在20mm左右,背光模塊的厚度則是15mm。通過采用新型的散射板,它可以對熒光管間距進行優(yōu)化,產品中的亮斑也能得到有效抑制,這種電視的光源則采用了新型的EEFL熒光管,或者叫做外部電極熒光管。
優(yōu)化背光源 LED液晶電視前途光明
通過減小背光源的厚度使得顯示模塊變得更薄,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今后,這種顯示模塊的厚度甚至可以被控制在10mm以下,但前提是,必須要找到CCFL背光源的替代品。
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背光源可以對傳統(tǒng)的CCFL背光進行取代,包括側光式的CCFL背光源、側光式白光LED和直下式白光LED。而其中最早被投入使用的則是側光式CCFFL背光。
相比于直下式,這種側光式背光是將光源配置在屏幕邊緣,接下來利用導光板將其轉換成顯示屏背面的面光源。不過,這種背光模式一般被應用在筆記本電腦當中,它的確是比直下式更容易控制顯示模塊的厚度。同直下式相比,側光式的亮度難以提高,因此,在要求更高亮度的大型電視中,幾乎沒有采用側光式的產品。
不過,為了實現超薄化的目標,大型液晶電視還是可以嘗試一下這種方式。早在FPD International 2007展會上,多摩公司就展出了32英寸的側光式背光源,其厚度就只有12mm。
該產品中共使用了12支CCFL,亮度為8000cd/m2,功耗則是95W。
為了解決亮度低的問題,多摩公司還采取了一些優(yōu)化措施,包括優(yōu)化CCFL的布局設計并重新選擇光學元器件等,以提高其發(fā)光效率;改進CCFL外圍的散熱結構,以避免CCFL的發(fā)光效率下降。
不過,隨著電視屏幕尺寸的增加,背光亮度的提高還是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在對CCFL背光進行優(yōu)化的同時,還不得不考慮新型的背光源,那便是LED背光。
我們知道,LED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彩色飽和度高、體積小、耐震動、耐沖擊、不含有毒物質、低壓供電、對人體安全、壽命超長等優(yōu)勢。如果可以將光源從CCFL改為白光LED,背光厚度還能進一步減小。
先以側光式的白光LED為例,LED背光源本身的體積就比CCFL小,側光式導光板還可以進一步減小厚度;如果采用了直下式的白光LED,由于利用了LED本身體積很小的優(yōu)點,廠商就能輕松配置大量的白光LED,以形成接近于面光源的背光,即使很靠近顯示屏,亮斑也不會明顯。
這些年,液晶電視廠商都以LED背光作為提高產品色彩表現能力的敲門磚,但LED還不知不覺成為液晶電視實現超薄化的有效武器。這是因為LED背光可以進行區(qū)域控制,就是能配合顯示的圖像對個別或每個區(qū)域的LED進行點亮控制。引人這種控制方式后,就可以獲得提高對比度以及降低功耗等優(yōu)點。
所以說,不論采用直下式還是應用側光式,LED背光毫無疑問都是液晶電視實現超薄化道路上的助推器,也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液晶電視的最佳候選背光技術。
削減電源電路板厚度 提升散熱功效
上面就提到了,和背光模塊一起決定著液晶電視厚度的還有電源電路板,它雖說沒有前者那么受人關注,可仍是非常關鍵的。在日立35mm厚度Wooo UT系列液晶電視中,電源電路板的厚度為12.3mm,僅僅是此前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所以說,這一系列液晶電視實現超薄化還離不開薄型電路板的幫助。
據悉,日立超薄液晶電視采用了其媒體電子公司自行研制的電路板,應用了新型的減薄電源電路的方法。也就是將高輸人濾波器、輸入電容器以及變壓器等相應地換成并聯使用的幾個小型元器件。例如,其將2個高電容器轉換成4個小型電容器,這樣一來,雖然封裝面積有所增加,卻著實可以降低產品的厚度。
不過,元件數量的增加也就必然增加了液晶電視的成本,再加上兩個小型元件的價格一般要高于一個大型元件。所以說,日立即便是在削減電源電路板厚度上做好了,還不得不考慮到價格因素,消費者是不可能不介意成本。廣大液晶投影廠商在產品薄型化的道路,還是應該在成本和厚度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另外,一些液晶電視廠商還會采用一種應用AC適配器的方案,它是把把電源電路分離到外部,以實現薄型化。這種方案則大都在20英寸以下的液晶電視或液晶監(jiān)視器上應用,在大型液晶屏上應用還比較少。
在考慮到背光模塊和電源電路板的厚度之后,我們還不得不注意其散熱,這也是個大問題。液晶電視是可以做得很厚,可如果散熱弄不好,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證,那還有什么意義呢?
這里,筆者還介紹一下日立開發(fā)的一種獨特散熱技術,它已經被應用在其Wooo UT系列液晶電視當中。這種散熱結構并未搭載風扇,在顯示部分背面也沒有排氣孔,首先它從外觀上就非常成功。
它是在顯示部分背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設置排氣口和吸氣口,并利用寬度約為10mm的通道將排氣口和吸氣口連接起來,以便自下而上地把熱量散發(fā)出去。為了實現這種結構, 日立利用了在大型服務器等設備開發(fā)中所采用的空氣流分析技術及熱量分析技術,日立還在電源電路板和芯片等發(fā)熱器件的布局上花了心思,這些都充分保證了Wooo UT系列液晶電視在強調超薄厚度的同時,保證了充分的散熱。
另具優(yōu)勢 超薄OLED也有不錯的前景
很多人都稱OLED為繼CRT、LCD、PDP 之后的新一代顯示技術,甚至說它代表了未來顯示技術的發(fā)展方向,與前兩代顯示技術相比,OLED 在技術上擁有很多優(yōu)勢。
構成的OLED關鍵部件實際上就是銦錫氧化物(ITO),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透明導電薄膜。當電力供應至適當電壓時,其中的正極電洞與陰極電荷就會在發(fā)光層中結合,產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產生紅、綠和藍RGB三原色,構成基本色彩。
與LCD復雜和精密的結構相比,OLED只有一個底層,制造工藝簡單,對材料和工藝的要求都比LCD低,因此制造成本相對較低。更重要的是,OLED的厚度可以僅為幾毫米,它還可以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制造,令它在外形設計上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彎曲形狀,配合柔軟顯示設備的需要。
在OLED的研發(fā)上,最具發(fā)言權的還是索尼,它早在07年12月就推出了一款OLED電視,其最薄處厚度僅為3mm,顯示屏的玻璃基板厚度為每塊0.7mm,共計1.4mm;而遮光板的厚度則為每塊0.6mm,共計1.2mm,再加上柔性電路板的厚度正好是3mm,也著實體現了其超薄特色,不過該款電視的屏幕尺寸卻只有11英寸。
然而,這款OLED產品還是揭示了今后電視的一大設計趨勢,如果能夠采用無線連接替代目前通過支撐臂而實現的有線連接,就可以隨意搬動厚度只有3mm的顯示部分, 將其擺放在自己所喜歡的地方,壁掛也就更不成問題了。
為了真正實現量產,OLED電視要走的路還更長。當然,超薄是它天然的優(yōu)勢,這也迎合平板電視超薄化的大趨勢,而它要做的還是要進一步增加其顯示屏的尺寸。當前,索尼正在下大力氣研發(fā)27英寸的OLED電視,東芝和韓國的SDI公式則表示要在2010年實現更大尺寸的OLED電視。
如果能將調諧器部分分離出來就更好了,同時還能使顯示部分轉為使用監(jiān)視器,再將監(jiān)視器的厚度不斷減薄,以達到OLED與顯示屏相匹敵的水平。這樣的話,大屏的OLED超薄平板電視就不遠了,而其市場范圍也將更為廣泛。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明白了為什么超薄化成為平板電視的發(fā)展趨勢,大伙兒對平板電視在超薄化道路上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也應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雖說是前路多艱,可是有了更對平板電視廠商的追求和努力,我們還是可以發(fā)現,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廠商推出自己主打超薄液晶電視產品。的確是這樣,液晶電視做得非常薄了,可以有眾多傳統(tǒng)電視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首先它占用的空間少了;二是超薄了,質量也就相應的減輕了,大家伙兒在移動它的時候也就沒那么費勁了,壁掛也就能輕松成為現實。
再次重復國內廠商這些年在平板電視超薄化上努力,像日立Wooo系列的08C和28C,特別是新發(fā)布的28C系列包括32、37、42、47四個尺寸,產品厚度只有35mm;國產康佳超薄液晶電視LC42DT68AC厚度為35mm,重量僅為17.5kg;LG公司的LH95 液晶電視平均厚度則只有24.8 mm;而索尼ZX1系列液晶電視厚度僅為9.9mm,最牛的還是三星,它在2009年CES 消費電子展上展出超薄的LUXIA LED 系列平板電視,這款產品不僅擁有6.5 mm 的厚度,還采用了背光LED 液晶面板,光學表現力也是大大增加。
07年末上市的索尼OLED電視的厚度僅為3mm,但是其屏幕尺寸卻只有11英寸,這與當前平板電視大屏化的趨勢是相悖的,但是誰又敢說,OLED電視沒有實現大屏幕的那一天呢?
與此同時,各大公司還圍繞了“超薄”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和宣傳,這些年的各類展會上,平板電視的超薄化一直都是大伙兒關注的焦點之一。實際上,業(yè)內人士已經達成了共識,認為20mm的厚度將成為平板電視超薄化的指標,很多人也都認為液晶電視2010年實現厚度降至20mm以下并非難事;而PDP電視尚需努力,不過,有了三星、松下和長虹等廠商的努力,其厚度也是在不斷降低的;另一方面,OLED超薄電視要做的則是實現顯示尺寸的加大。
不過,還有一點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目前市面上的薄型化平板電視要比同品牌同類型產品要貴上一些,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再加上可選無線傳輸單元的配選,市場售價還得高出五六千元。這樣一算,為了實現平板電視的壁掛,用戶估計要多支付近萬元。這樣的價格是否能被廣大消費者接受,這還有待市場的檢驗,如何才能于超薄化和產品售價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這理應成為廣大平板電視廠商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不過,相信平板電視廠商還是可以處理好這些的,怎樣才能讓壁掛式超薄平板電視走進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