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傳譯室的一般特性及設備標準

6.窗戶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08-06-07 作者:佚名
內(nèi)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6. 窗戶
6. 1. 總論
每個同傳室都應有前面和側(cè)面的窗戶,為了保證最大的能見度,前面窗戶的尺寸應與整面前墻一樣大,垂直支撐物應當盡可能地狹窄并且不能位于工作者視野的中間。窗戶玻璃為透明、清潔、并防止有可能阻礙視線的劃傷。
6. 2. 尺寸
前面和側(cè)面的窗戶都應該從桌面上方至少0.8m起至0.1m向上延伸,側(cè)面的窗戶應沿著側(cè)面墻展開,它距前面窗戶距離最小為0.6m,應在工作臺上方0.1m處。
 
7. 聲學要求
7.1. 隔音
傳譯室應阻隔傳譯室以外的任何聲音,例如:從旁邊的傳譯室或會議廳傳來的演講(反之亦然)、背景噪聲等等。如果所有的同傳室共用一堵墻,那么更應當達到完全的隔音標準。
檢測隔音應依據(jù)ISO 140-4的標準來進行,作為不同聲壓級的測試:使用其中一個同傳室作為接收室,而充滿了白噪音或粉紅噪音的房間作為聲源(可以是會議廳或是相鄰的同傳室)。
聲壓級應在聲源室和接收室里以倍頻帶寬進行測試,對于從會議廳到同傳室傳播的噪聲而言,兩個聲壓級之間的差別至少應等同于表一給出的數(shù)值,反之亦然:
表一:從同傳室到會議廳(反之亦然)聲壓級差異
測試頻率 Hz 250 500 1000 2000 4000
聲壓級差 dB 12 15 18 20 20
對于在同聲傳譯室間傳播的噪聲,兩個聲壓級的差異應該等同于表二的數(shù)值:
表二:從同傳室到同傳室聲壓級差異
測試頻率 Hz 250 500 1000 2000 4000
聲壓級差 dB 18 21 24 26 26
在測量從外界傳到同傳室內(nèi)的聲壓級差時,需要在恰當?shù)臅h廳安裝同傳室,這樣可以模擬實際的情況。

7.2. 吸聲
在同傳室內(nèi)采用防靜電的吸聲材料會降低回聲及混響,傳譯室內(nèi)的混響時間(參照ISO3382)為0.3s至0.5s,倍頻帶寬為125Hz至4000Hz。
同傳室后面與墻之間可采用一層吸音材料制成的屏風,可削弱墻對聲音的反射作用,在沒有地毯的會議廳內(nèi),同傳室應置于地毯之上。

7.3. 通風
同傳室應該配有良好的通風系統(tǒng),以保證至少每小時七次的空氣更新,同時不會產(chǎn)生有害于翻譯員的氣流。如果可以有更高頻率的氣流更新,應該在同傳室內(nèi)設置開關進行調(diào)節(jié)。
屋頂?shù)某轱L扇應當足夠強勁以達到以上的要求,同時又必須盡可能保持極低的噪聲,如果通風口是直接對著會議室,應該位于傳譯室較低的墻面上(可利用冷空氣,并可以保證良好的循環(huán)),并應朝著傳譯室的后面以避免氣流吹到翻譯員的腿上。
有通風系統(tǒng)的同傳室內(nèi)的加權聲壓級應不超過40dB,通風系統(tǒng)的機械振動應被減到最低。

8. 工作臺面
工作臺面應該與同傳室同等寬度,它是水平放置的,并覆蓋有減震材料以隔絕噪聲被話筒拾取并放大出去。工作臺面應有足夠的強度支持譯員控制臺的重量、文件、及翻譯員,其底面光滑,適用于以下的尺寸:
① 高:從地板往上0.73m+/-0.01m
② 總深度:最大0.50m
③ 腿部放置空間:最小0.45m,支撐件不應置于該空間或是阻撓傳譯員自由活動,固定設備,如照明燈光等應該盡量放置到不干擾工作空間的地方。

9. 照明燈光
每個同傳室都至少應有兩個緊湊的、低熱的定向燈。裝置在可調(diào)節(jié)的支架上,并且不能阻礙工作臺面。燈具提供的燈光應該覆蓋整個工作面,并且亮度分成兩種可供調(diào)節(jié):一種是低端的100Lx或200Lx,另一種是高于300Lx的亮度,或者可提供持續(xù)的從100Lx到300Lx的可調(diào)亮度,該亮度數(shù)值從工作面的水平上測試而來。

10. 譯員座位
每個翻譯員或工程師都希望擁有一張具有以下特點的舒適的椅子。
① 穩(wěn)定的支撐
② 可調(diào)節(jié)高度
③ 可調(diào)節(jié)靠背
④ 按人體工程學設計的扶手
⑤ 腳輪不會產(chǎn)生可聽見的噪聲
⑥ 采用良好散熱的材料
⑦ 應有獨立的、可移動的搭足橫木。

11. 同傳室音頻設備
11.1. 總論
在IEC 60914里對同傳設備有具體的描述。
11.2. 控制臺及耳機
每個翻譯員都需要一套控制臺及耳機,如果只有兩個以下的翻譯員,可允許使用一臺雙人控制臺,但建議每個譯員使用各自單獨的控制臺。為了滿足譯者的不同需求,控制臺上應同時配備固定安裝的麥克風和頭戴式耳機。
11.3. 譯員話筒
譯員話筒可以安裝于一個可移動的基座上或是與頭戴式耳機結(jié)合使用,但是頭戴式耳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譯員,每個譯員都需要一支話筒。

12. 與廣播系統(tǒng)的兼容
會議廳的混響和聲反饋有可能影響到同聲傳譯效果,甚至會阻礙記憶或損害聽力。此外,由于聽眾是通過耳機來接收信息,但是在通常情況下,可能會被揚聲器的聲音所淹沒。實際上,不兼容的廣播系統(tǒng)可能會導致干擾。因此,在設計廣播系統(tǒng)及其音量控制時,應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回音現(xiàn)象及會議廳揚聲器和話筒之間的反饋。
當不可避免需要使用到公眾發(fā)言系統(tǒng)時(比如大部份聽眾用母語聽演講),廣播系統(tǒng)應該在最低限度內(nèi)使用,并應最大程度地減低會議廳內(nèi)揚聲器和話筒之間的反饋。
為了在以上的情況下取得最有效的控制,同聲傳譯系統(tǒng)(多通道)與公眾廣播系統(tǒng)(單通道)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① 聲源來自于單個的話筒系統(tǒng)
② 具有單獨的音量控制,可允許每個系統(tǒng)進行獨立的調(diào)節(jié);當降低公共廣播系統(tǒng)時,不會減低譯者所需的信號強度。
③ 對這兩個系統(tǒng)之間的控制應該彼此靠近,可以使得二者在同一個房間由一個操作者進行監(jiān)控。


 
 

 標簽:
上一頁 1 2 3 
本文導航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