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背投電視技術巡禮

來源:消費電子世界 更新日期:2006-01-05 作者:曉歌 秦繼偉

    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很多人都擁有了自己的大HOUSE。添置一臺大屏幕電視機,換一種生活方式,這既是大客廳裝飾的需要,也是觀看新一代高清光盤HD DVD和BD的必備,更是收看明年1月1日正式開播的央視高清影視頻道的必要投資。

  目前市場上的大屏幕電視,除了我們經(jīng)常說的液晶和等離子這兩類平板電視之外,就是背投電視了。而背投電視陣營中又可以分為CRT、3LCD、DLP、LCoS等4大派系,其中LCoS背投又下轄LCoS、D-ILA和SXRD三種。

  

見仁見智的CRT背投


  提到背投,歷史最悠久的莫過于CRT背投。但是近年來,它卻遭到了來自平板電視廠家的“妖魔化”批判,被說得一無是處,“CRT背投”幾乎成為過渡產(chǎn)品或淘汰產(chǎn)品的代名詞。其實,CRT背投是包括平板電視在內(nèi)的所有大屏幕電視中最成熟的產(chǎn)品,因為技術成熟,價格也很便宜,即使從日本進口的43英寸CRT背投電視的價格也僅五六千元而已。而在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美國,CRT背投還依然算得上大屏幕電視機的主流產(chǎn)品。

  CRT背投的亮度問題早已解決,即使在白天拉開窗簾都能正常觀看。CRT背投只要接機頂盒就可看目前正在大力推廣的數(shù)字有線電視,其中許多CRT背投電視機還能支持16:9寬高比的高清影視節(jié)目,美國的很多電視用戶就是用CRT背投電視機來收看高清電視節(jié)目的。CRT背投電視機以前廣遭詬病的使用壽命問題得以解決,投影管最長可使用2.5萬小時,即使每天開機8小時,也可以使用8~10年,而且CRT背投在投影管老化后,只需更換投影管還可以繼續(xù)使用。

  目前,CRT背投的主要缺點是對比度仍然不夠高,對高亮度和黑暗場景的表現(xiàn)還不佳,電視畫面有時會有幾何變形。

  
LCoS花開三枝


  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叫作硅基液晶,它結(jié)合了半導體與LCD技術,以硅晶片為基片,在對角線0.5—1.0英寸的硅晶片上集成上百萬個CMOS晶體管陣列,一般由LCoS成像器、光源、照明系統(tǒng)、分合光系統(tǒng)、投影鏡頭、冷卻系統(tǒng)等幾部分組成。

  目前業(yè)界對LCoS背投電視機是否成熟的爭論不絕于耳。從工作原理上看,它需要強光長時間照射LCoS芯片的反射面,由于液晶的玻璃片與硅基片的熱膨脹系數(shù)不一樣,會導致像素變形,出現(xiàn)大面積色斑。2001年,某國際品牌在美國市場試投放了700臺LCoS背投電視,由于技術和質(zhì)量問題,這700臺“問路石”第二年就被全部招回。英特爾和飛利浦也曾研究過LCoS背投,但還是因為關鍵技術難以攻克、制造成本難以降低而最終放棄。

  但日本的索尼和JVC把LCoS的配向膜從有機的改為無機的,將水平排列的液晶層改為垂直,開發(fā)出了LCoS的兩大分支SXRD和D-ILA。目前索尼的60和50英寸SXRD背投已在美國上市,但產(chǎn)量還不高,該機在美國只售3000多美元,但是我國市場還見不到。而JVC的D-ILA背投在今年10月份就在中國上市了,但在二三級市場還很少見。

  與后面要講到的3LCD和DLP兩種背投技術相比,LCOS的優(yōu)勢在于高解析度、高亮度、結(jié)構(gòu)簡單、成本降低潛力大。

  我國對LCoS背投的研發(fā)給予了極大重視,華人圈所掌握的LCoS核心技術也比其他大屏幕電視機要多,目前我國小批量推出LCoS背投電視機的廠商有江西數(shù)源和清華同方等。LCOS被很多專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投影技術,隨著其光學投影系統(tǒng)在重量、亮度上的不斷改善,必將在背投電視市場占據(jù)顯赫地位。

  
DLP與3LCD誰更牛?


  作為目前背投電視機市場上競爭的兩大主角,DLP和3LCD的較量可以被看作它們從投影機市場的兵力轉(zhuǎn)移,因為不論是背投電視機還是投影機,DLP和3LCD的主要技術和成員廠家都是一樣的,3LCD以愛普生牽頭,DLP惟德州儀器馬首是瞻。

  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指“數(shù)字光處理”技術,它要先把影像訊號經(jīng)過數(shù)字處理后再投影出來,因此投影顯示質(zhì)量比較好。與3LCD背投的透射式成像不同,DLP為反射方式。其系統(tǒng)核心是TI(德州儀器)公司開發(fā)的數(shù)字微鏡器件—DMD(Digital Micro mirror Device)。通常DMD 芯片由120萬個以上的精微鏡面組成,起著光開關的作用。每一個鏡面都能前后翻動,每秒可達5000次,圖像刷新頻率可以做的非常高,目前普通的DLP背投都可做到300Hz。當DMD和投影燈、色輪、投影鏡頭協(xié)同工作時,這些翻動的鏡面就能夠一同將一副數(shù)字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屏幕上。目前的DLP背投都是單片的。DLP的像素響應速度快、圖像流暢。DMD的反射效率高,且為直接反射,因此亮度、對比度,清晰度、銳利度都非常出色。像素縫隙小,只有1微米,幾乎看不出來,使得畫面密度增高,質(zhì)感增強。由于DMD面積小,因此背投的厚度可以做的很薄。

  3LCD也叫HTPS LCD,意為高溫多晶硅,一般俗稱高溫玻璃。它是LCD顯示家族中的一支,但是3LCD背投中所說的液晶和我們通常所說的液晶電視中的液晶還不是同一個概念。3LCD電視的圖像是在3片面積只有2平方厘米左右大小,薄如塑料片的可透光的微型液晶板上形成的,具有體積小、高分辨率、色彩鮮艷等優(yōu)點。3LCD背投的體積可以做得很輕薄,不仔細看,與等離子電視沒有多大分別。3LCD的缺點在于顯示亮度不高,由于光線必須穿過整片液晶板來成像,光線在透過的過程當中,很大一部分被面板逐層吸收,所以最終透過面板的光線不足20%。

  
決斗開始:


  
第一回合:分辨率和像素縫隙


  分辨率上,目前二者相當,DLP普遍在1280*1080水平;3LCD陣營中,索尼晶極光背投也能達到1280*1080。

  3LCD面板上的控制電壓的繼電器必須做在每兩個像素之間,所以這無形中大大占據(jù)了面板表面的有效光利用面積。直接的后果就是嚴重影響了開口率,開口率低直接導致亮度、對比度無法達到理想效果。而像素之間的“晶體管”裝置直接影響像素的間隔距離,像素之間的縫隙比DLP要大的多,畫面感覺粗糙。

  
第二回合:實際觀看效果


  感覺3LCD的不如DLP的畫面銳利,對比度不如DLP高,3LCD畫面上似乎有層膜。從近距離觀看每個像素,像素邊緣可見輕微的粉色或紅色的邊。DLP像素縫隙也比3LCD的細,3LCD背投的像素感比較明顯。在亮度、色彩鮮艷度、畫面通透度等方面,也是DLP領先。圖像上,筆者感覺DLP背投更有致密感。

  
第三回合:使用壽命


  3LCD背投所使用的LCD板,在工作的時候,需要燈光從其背后透射過去才能在屏幕上形成圖像。由于光源是直接位于液晶板的后方,讓光線直接穿透面板來成像,所以風扇很難同時給面板及光源散熱。由于液晶層和玻璃之間的平滑填充物即配向膜為有機的,所以其分子結(jié)構(gòu)在高溫下顯得異;顫,其結(jié)果就是在持續(xù)高熱下很容易被氧化。光線在透過面板時,LCD板的溫度會升高,高溫會使LCD板老化,顏色發(fā)生變化。液晶面板最多6000小時就開始老化,而DLP是采用反射的方式,沒有老化的問題,DMD的壽命至少在10萬小時。

  由于3LCD背投采用背后透射式,光經(jīng)過液晶板后,耗損較高,且很難實現(xiàn)全黑的效果,因此其亮度和對比度都不如DLP。使用中,為了獲得更高的亮度,只能提高背光的亮度,也增加了燈泡的發(fā)熱量,使用同樣的燈泡,3LCD壽命肯定不如DLP長。

  
第四回合:陣容所含品牌


  日前,愛普生聯(lián)合富士通、日立、松下、三洋和索尼等日系廠商共同成立了3LCD集團,并吸收了長虹、創(chuàng)維、康佳等國內(nèi)企業(yè)加入。目前市場上常見的3LCD背投有:SONY的KF-E42A10、50A10、60A20等三款42、50、60英寸的;松下TC-50LC10D的50英寸背投;日立60LC5000、50LC5000,各60、50英寸;三洋55和65英寸五款背投。國內(nèi)廠家還未見產(chǎn)品。

  DLP由TI獨家掌握技術,從未見過類似3LCD集團的組織,但是生產(chǎn)DLP背投的廠家陣容卻非常龐大,三星早期曾生產(chǎn)3LCD背投,后徹底放棄,轉(zhuǎn)攻DLP。松下是3LCD集團的成員,但是從9月開始,也推出了61英寸的DLP產(chǎn)品TC-61DL500D,以26800元的較低價格直指SONY的60英寸3LCD背投。LG也在生產(chǎn)DLP,最近一款44英寸的產(chǎn)品價格已經(jīng)降到萬元以內(nèi)。3LCD集團成員的長虹、創(chuàng)維、康佳以及TCL、海信、上廣電、夏新等企業(yè)都有DLP產(chǎn)品,其中TCL一款70英寸DLP背投厚度只有17厘米,幾乎和平板電視相同。

  綜上所述,目前在50英寸以上的新型背投電視市場,DLP與3LCD相比還是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