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聞

智慧教育:瞄準哪些只有機器才能做的事情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19-10-15 作者:花開無期

    一段時間以來,智慧教育和學生隱私權之爭,成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中的新熱點:姑且不論這種爭執(zhí)的對錯,就爭執(zhí)發(fā)生的自身而言,就已經說明“智慧教育技術推動教育過程進入了此前未有的空間”。恰是這些新空間中,準則、規(guī)矩、倫理如何建立,才產生了現有的爭議。

    教育創(chuàng)新進入無人之境

    教育這個行業(yè)的獨特之處,在于“一切都是定制”。既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也沒有完全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所有的一切都具有碎片性、特異性和差異化的特征:而這些特征恰是大數據、機器學習和統(tǒng)計規(guī)律的“決勝”之地。后者也就推進了AI技術與教育場景的深入結合。

    包括,人臉識別、學情識別、手寫漢字識別、語音識別和語音轉文字等技術都已經得到一定規(guī)模的應用,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發(fā)揮出嶄新的“生產工具”作用。而且,這些應用讓“教育”過程深刻觸及了一些此前未曾有過的“內涵”。

    例如,課堂人臉識別和行為識別,可以分別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和課堂效率。不過,這的確涉及到“此前不被背廣泛了解的學生隱私,如瞌睡、偷懶、走神,可能變的‘人人皆知’”。因此,一些聲音批評AI技術侵犯了學生隱私。

    但是,另一方面是,1.傳統(tǒng)教學中,即便是小班教學,一個班級30人,教師也很難把握住每個學生的狀態(tài)——且從教育的目的看,教師應該把我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就涉及了實際過程中的能力、精力與目標的不匹配。智慧技術恰能解決這個問題。2.在傳統(tǒng)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也并非“時刻清楚自己的所謂課堂隱私”——如,“出神發(fā)呆”這些事情對學生自身也有“神秘性”。更何況,把握一個人的長期學習過程,需要了解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至少是半個學期的課堂習慣、效率。后者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就連學生自己也無法清晰把握:特別是中小學生,心智未完全成熟,更無法把握這么復雜的長期狀態(tài)。

    管理與自我管理的高效率,一定是建立在科學、完善、嚴謹的認知與自我認知之上的:AI技術通過課堂學情識別,能在橫向、縱向,甚至交叉方向上提供這種“認知”數據,幫助改進教學過程和效率:至于隱私問題,這涉及的是數據的使用范疇和安全邊界,而不是數據自身的存在問題——即便沒有任何技術手段或者人員觀察,客觀的課堂學情狀態(tài)也在那里——它就在那里,不能忽視、不能當做不存在。

    由這個案例可以看到,AI和智慧技術,讓教育過程進入了從未有過的“深入之地”。這是典型的技術賦能和生產力提升過程。

    有些事情只有機器才能做到

    “為每一個學生進行數字畫像!”一位智慧教育產業(yè)的專家這樣形容未來教育場景中的“數據應用”。

    利用AI技術實現對學生長期、多維度數據的采集與存儲,進而去了解其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獨特性,發(fā)現高效的亮點、也發(fā)現不足的缺點。AI技術不是去進一步管理學生,而是去“真正深入”了解學生,進而為針對性的學習與教育工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決策依據:這會讓教學過程從更多以來主觀認知為主,向更多以客觀認知為依據而轉變。

    比如,對于智慧閱卷系統(tǒng)的數據采集和分析,不僅幫助教師解放了繁重的閱卷負擔,更是能夠形成“易錯題庫”、形成“易錯知識點”、“針對個體學生的易錯與薄弱知識點網格”。對錯題、錯誤類型,進行全班級的橫向和依據個體同學的縱向分析,幫助發(fā)覺分數背后的原因與習慣。

    所以,智慧教學不是幾個軟件、幾個硬件,不是幾個獨立功能,而應該成為“數字化的教學場景與學生狀態(tài)繪制”。后者才是智慧教學的關鍵形態(tài)之一。同時,依據準確的教學數據把握,智慧技術可以進一步結合“成功案例數據庫”給出“如何改進教學和學習”的建議,進一步升級智慧教學到“主動作為階段”。

    從硬件部署、數據形成,到智慧畫像,在到教學與學習改進建議:智慧教學的發(fā)展空間是巨大的,智慧教學的革命也是異常深刻的:如果在智慧教學應用于學情、考勤階段就被“隱私倫理”所“扼殺”,那么也就再也沒有可能找到一種真正能夠發(fā)現每個學生特異性與差異點的技術。

    雖然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可以采用“定制教師”,既一個老師只帶幾個學生、甚至一個學生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精準把握。但是,這種成本高昂的教育方式,顯然不能普及,不能讓每個普通人受益。智慧教育革命的巨大意義恰是在于,為每一個人提供一個還不錯的“差異化”教育體系的可能。后者是只有機器才能做到的事情。

    規(guī)劃每個人的學習過程

    在今天的家長群里,幾乎每個家長都提過讓老師多關心自己的孩子的要求:但是,真實情況是,血肉之軀的老師做不到每一個孩子都“深度”的把握,這不是責任心問題、也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精力問題!

    行業(yè)專家指出,智慧教育的立足點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教師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問題:將教師從“盯細節(jié)、盯狀態(tài)”的繁瑣體力勞動中,解放到“為每個學生做學習過程規(guī)劃和設計”的創(chuàng)新工作之中。這一過程中,錄播系統(tǒng)、大屏顯示、機器視覺、機器聽覺都是教師“能力的延伸”。

    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教學,不是將學生放在透明籠子里監(jiān)管:其實,家長一直要求教師“加強監(jiān)管”;而是將此前教師被期望擁有的能力,用技術來實現,來完成這一特殊過程場景中,更為精細、個性的實踐掌控與把握;趯W生更多差異性的了解,恰恰是避免“千篇一律硬政策,抹殺學生個性”的基礎。

    21世紀的教育必然屬于素質教育、能力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這種理念提出多年,卻收效一般:因為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其核心就在于所有教學手段都是“平均值”,缺乏個性化。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學資源和教師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就是缺乏對學生個性的掌握。理解到這一現實教育痛點,就能更好的認識智慧教育、大數據與AI應用于教育的必須性和巨大意義,意識到教學過程中很多事情只有機器能做!

特別提醒: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翻版/抄襲必究!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