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臺國產(chǎn)黑白電視機誕生于1958年,那是一臺“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1970年12月,同一個廠生產(chǎn)出我國的第一臺彩色電視機。30年前,擁有電視機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還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彩色電視,當時的電視基本是傳統(tǒng)顯像管電視,即CRT電視,顯得相當厚且笨重。一臺14英寸的電視機厚度大概在45cm左右,而更大尺寸的電視機厚度甚至可以達到60cm,每家都準備了一個厚實的柜子擺放電視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作為技術(shù)指標的電視機厚度也越變越薄,創(chuàng)維、TCL、長虹等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超薄CRT電視,厚度比傳統(tǒng)顯像管電視減少1/3,29英寸電視厚度可達30cm,也從原來的球面顯示發(fā)展到了純平時代。
受制于技術(shù),傳統(tǒng)CRT電視始終無法突破34英寸的尺寸極限,超薄CRT電視雖然已經(jīng)瘦身,但仍無法跟上市場的需求。1997年消費級背投電視問世,其超大的屏幕似乎在瞬間就征服了消費者的眼球,但由于其上市初期高昂的價格,使其直到2000年左右才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在成都各大家電專業(yè)賣場中,2002年,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投電視價格一路下滑并逐漸被普通消費者接受,到2003年,銷售達到頂峰。因其機身龐大,尺寸主要集中在43英寸到50英寸之間,厚度也在55cm左右。
“畫面不夠清晰,使用成本高、移動笨重”等弊病,讓背投電視很快失寵,特別是等離子電視的出現(xiàn),對背投電視形成了致命打擊。等離子、液晶等平板電視10CM-20CM之間的厚度及日益低廉的價格,使其迅速成為電視機市場主流,目前小至19英寸大到150英寸都已實現(xiàn)量產(chǎn)。
今日,電視機的機身厚度似乎成為了各品牌比拼技術(shù)的一塊試金石,一大批突破想象厚度的平板電視陸續(xù)上市,比如日立厚度僅3.5cm的超薄電視,夏普2cm厚度的52英寸液晶電視、松下的2.47cm厚度的50英寸等離子電視、索尼3mm厚度的11英寸EL電視……或許在未來某一天,你能手拿一臺薄如紙的電視在移動中收看電視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