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24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北京洞見未來會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八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暨第六屆中國(北京)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博覽會在京隆重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智能 C2:承載未來軍事創(chuàng)新”,旨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和習近平主席關于“加快軍事智能化發(fā)展,提高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zhàn)能力、全域作戰(zhàn)能力”的重要指示,引領C4ISR體系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進軍事智能指揮控制技術的進步和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繼前兩天的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展和專題論壇系列活動后,9月24日全天,第八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迎來了學術盛宴——主題報告會,吸引了來自軍隊和國防科技工業(yè)部門、企業(y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領導、專家等1000余人參加。
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費愛國院士代表學會致歡迎詞
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秦繼榮主持大會開幕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監(jiān)事長戴浩主持主題報告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龍騰主持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付琨主持主題報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呂金虎主持主題報告
大會主論壇特邀9位院士、專家做主題報告。大會開幕式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秦繼榮主持,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費愛國院士代表學會致歡迎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相關領導出席并致辭,囯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相關領導蒞臨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監(jiān)事長戴浩,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龍騰,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付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呂金虎等專家主持主題報告會的學術交流活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于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航空大學教授、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何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東林,國防大學教授、兵棋系統(tǒng)總師胡曉峰,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付琨,國防科技大學系統(tǒng)工程學院教授、信息系統(tǒng)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維明,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蘇金樹,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潘成勝等9名頂級專家,緊緊圍繞“邁向新一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百年”、“從‘網絡中心’到‘決策中心’——解讀美軍‘馬賽克戰(zhàn)’”、“海上目標智能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研究”、“電磁干擾、電磁兼容、電磁環(huán)境、電磁安全”、“智能決策問題探討——從游戲博弈到作戰(zhàn)指揮,距離還有多遠”、“遙感大數據:處理與應用”、“邊緣作戰(zhàn)與邊緣指揮控制”、“智能軍事網絡的挑戰(zhàn)與構想”、“面向作戰(zhàn)任務的智能網絡理論和關鍵技術”等主題做出精彩報告。
本屆大會聚焦軍事智能指揮與控制科學技術前沿,大咖云集,觀點超前,信息量大,涉及面廣,具有極強的學術先導力。
李德毅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李德毅院士在報告中指出,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誕生人工智能算起,到本世紀中葉,也就是一百年后的人工智能會是什么樣子呢?與已經過去的半個世紀的傳統(tǒng)人工智能相比,有什么本質上的躍升?報告回顧人類歷次認知革命,展望本世紀中葉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我們可從傳統(tǒng)的計算機智能躍升到無意識的類腦智能,百年人工智能依然會離不開人的意圖,它是人類智能的體外延伸,不涉及人工生命,不包括對意識的生物學屬性和智慧的生命體特征的人工模擬,由人賦予機器意向,通過有指導的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交互智能、記憶智能和計算智能三位一體的可交互、會學習、自成長的新一代人工智能。
于全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于全院士在報告中主要分析了美軍提出“馬賽克戰(zhàn)”概念的相關背景。報告指出,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戰(zhàn)略技術辦公室自2017年8月提出“馬賽克戰(zhàn)”作戰(zhàn)概念以來,通過發(fā)布一系列關鍵技術項目,全面推進“馬賽克戰(zhàn)”在作戰(zhàn)中的轉化和落實。于全院士全面解析了“馬賽克戰(zhàn)”的設計思想,分析了“馬賽克戰(zhàn)”概念中通信網絡、指揮控制的特點和優(yōu)勢。指出“馬賽克戰(zhàn)”概念類比“馬賽克拼圖”的特點及思路,其設計核心是通過將通信網絡、指揮控制系統(tǒng)、作戰(zhàn)節(jié)點等視為“馬賽克碎片”,通過“碎片”單元之間動態(tài)協同組合,形成一個極具彈性、靈活機動的作戰(zhàn)效果網,進而增強己方的決策優(yōu)勢,加重敵方的認知負擔,使敵方陷入決策困境,從而實現不對稱優(yōu)勢,達到決策中心戰(zhàn)的效果。于全院士通過梳理“馬賽克戰(zhàn)”概念的內涵以及相關發(fā)展支撐“馬賽克戰(zhàn)”的各項技術,總結了“馬賽克戰(zhàn)”的特點及優(yōu)勢,分析了“馬賽克戰(zhàn)”的威脅以及應對策略。隨著作戰(zhàn)概念的不斷深入研究,其各項牽引技術不斷的發(fā)展成熟,將逐步變革和顛覆現有的作戰(zhàn)模式、裝備體系,帶來新的戰(zhàn)場形態(tài)。
何友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何友院士在報告中指出,隨著人類深入海洋、開發(fā)海洋、經略海洋力度不斷增大,迫切需要對海上目標進行全域感知、實時感知、連續(xù)感知和精準感知。海上物理環(huán)境的復雜性、目標的多樣性、信息的繁雜性以及新的信息保障需求,產生了天空基多平臺海上目標協同觀測與識別、海上目標跨域信息的關聯融合等諸多新的信息感知與融合難題。鑒于此,何友院士從信息感知和融合發(fā)展現狀與趨勢,我國的現狀、挑戰(zhàn)、機遇與設想,智能信息感知和融合有關工作等方面,并結合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天空基協同對海探測與識別技術”,對海上目標智能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進行總結匯報。
蘇東林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蘇東林院士的報告介紹了研究背景以及電磁干擾、電磁兼容性、電磁環(huán)境效應、電磁安全等基本概念;闡明了電磁干擾是固有屬性,電磁兼容性是對電磁干擾提出限值要求;分析了產品的電磁干擾固有屬性如何表征、如何理解產品檢測出電磁干擾超標后實施的整改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產品具有電磁兼容性及其條件等問題,提出了當前面臨的難題與挑戰(zhàn),并給出了思考與建議。電磁干擾、電磁兼容、電磁環(huán)境效應及電磁安全,已成為復雜系統(tǒng)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正確掌握上述基本概念,準確捕獲技術難點和關鍵技術,是實現信息化條件下電子信息系統(tǒng)功能性能、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前提和基礎。蘇東林院士系統(tǒng)講解了上述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及相互支撐作用,闡述了電磁干擾-電磁兼容性屬性構成關系,分析了長期以來導致電磁干擾問題難于根治的深層次原因,提出應從數學物理等機理層面認知電磁干擾產生的原因、從電磁發(fā)射頻譜數據中辨識激勵源特征屬性并提取被試品特征參數的方法、自頂向下量化設計和自下向上驗證方法、從源入手精準抑制電磁干擾方法等。
胡曉峰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胡曉峰教授在報告中指出,AlphaGo及其一系列智能技術的突破,為智能博弈研究帶來了新曙光,也為智能指揮決策研究指明了探索新途徑。但是,游戲博弈畢竟不同于戰(zhàn)爭對抗,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胡曉峰教授主要討論了智能決策能否做到(做不到怎么辦)?態(tài)勢能否理解?不理解可否決策?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識(知識圖譜如何建)?決策智能如何獲得?智能決策如何實現?決策是否必須可解釋?智能系統(tǒng)可否“交鑰匙”?智能水平如何評?智能水平怎樣測?等等難題及其解決思路。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關注并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對智能決策的理解和智能系統(tǒng)研發(f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付琨研究員做大會主題報告
付琨研究員在報告中強調,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遙感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呈現出多傳感器、多時相、多分辨、多要素等“四多”新特性,迫切需要面向多元化需求,以機器學習和樣本庫仿真為基礎,融合成像機理、目標特性、專家知識,構建面向海量復雜衛(wèi)星成像數據的專業(yè)模型,降低定量遙感的門檻,催生全新的遙感應用模式。付琨研究員從遙感智能的基本概念、核心技術和典型技術進展三個方面展開,系統(tǒng)介紹了遙感大數據處理的體系框架,重點針對智能處理中的三個瓶頸問題,即如何解決海量數據處理的精準一致性、如何解決海量數據關聯共享的動態(tài)完整性,以及如何解決高價值信息提取的準確魯棒性進行敘述,分析其科學問題及解決思路。進一步介紹了部分最新的技術進展和具備的能力指標,以及將遙感大數據技術與業(yè)務模型深度融合,通過提供新的服務決策模式,在國土資源、水利環(huán)保、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等軍民多個行業(yè)的典型應用。最后提出了本領域技術發(fā)展的一點思考和展望。
張維明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張維明教授在報告中指出,萬物的關聯性和互動的高密度使得錯綜復雜的系統(tǒng)呈現非線性運行狀態(tài),不確定性成為網絡信息時代的鮮明特征。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在于增強邊緣力量,邊緣作戰(zhàn)應運而生。邊緣作戰(zhàn)古已有之,但作為一種概念的提出則又成為了全新的作戰(zhàn)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邊緣作戰(zhàn)的基礎是指揮理念的升級。邊緣作戰(zhàn)的核心是指揮控制,它開啟了指揮控制的新范式,具有“自任務、自組織、自行動、自適應、自評估”的鮮明特征,是任務式指揮與事件式指揮的有機結合。邊緣作戰(zhàn)的支撐是邊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邊緣作戰(zhàn)的實施既需要頂層謀劃,也需要底層推動,要研究探索邊緣理念和總體規(guī)劃,同時也要圍繞具體場景和任務,開展邊緣作戰(zhàn)實驗驗證。
蘇金樹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蘇金樹教授在報告中敘述到,網絡空間時代是大網絡時代,軍事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基本特點是融合化、泛在化和復雜化,不僅需要解決計算墻、存儲墻和功耗墻等難題,而且面臨網絡安全抗毀生存、高速低速異構信道、網絡能力靈活部署等挑戰(zhàn),當前主要技術手段是定制化體系結構,并采用軟件化、并行化和智能化等機制。蘇金樹教授結合一線科研實踐案例,闡述相關觀點;ヂ摼W技術發(fā)展推動了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并衍生出物聯網、工業(yè)互聯網等形態(tài),特別源自互聯網的切片技術、網絡功能虛擬化技術等成為5G的重要技術,這些技術又拉動互聯網技術發(fā)展,因此多種技術融合化是最重要的趨勢。網絡從10Mbps發(fā)展到400Gbps中,帶來鏈路復雜性挑戰(zhàn),網絡分層給運行維護帶來協議復雜性。為了實現100/400Gbps等高速網絡的線速處理,僅依靠摩爾定律帶來能力提升的簡單粗暴方法已經不再適用,需要提出定制的體系結構,并且根據應用場景的需求,采用網絡功能虛擬化等軟件化手段,解決網絡能力快速部署場景問題;采用并行化手段,解決高速、海量等應用場景問題;采用智能化手段,解決場景式、經驗式等領域問題。
潘成勝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潘成勝教授在報告中指出,近年來,美軍創(chuàng)新作戰(zhàn)理論,提出了“多域聯合作戰(zhàn)”“馬賽克作戰(zhàn)”“分布式戰(zhàn)爭”“無人機蜂群作戰(zhàn)”等新型作戰(zhàn)樣式,戰(zhàn)爭模式由“平臺中心戰(zhàn)”轉到“網絡中心戰(zhàn)”,正向智能化戰(zhàn)爭飛速轉變。支持“平臺中心戰(zhàn)”的是通信系統(tǒng),支持“網絡中心戰(zhàn)”的是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系統(tǒng),支持智能化戰(zhàn)爭的是天地一體化智能通信網絡系統(tǒng)。潘成勝教授重點探討了智能化戰(zhàn)爭與智能網絡,以及智能網絡關鍵技術(智能網絡流量理論、智能網絡異構鏈路匯聚技術、智能網絡統(tǒng)一承載技術等),旨在為天地一體化智能網絡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提供新視野和新思路。
軍事智能化發(fā)展對指揮與控制科學技術進步提出了時代要求,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將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下,以“繁榮指揮與控制科學技術,促進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為宗旨,以陸、海、空、天、網各領域為應用背景,以涉域廣泛的眾多分支機構和科研創(chuàng)新基地為平臺,大力推動科技跨越發(fā)展,展示我國指揮控制領域發(fā)展的最新成就。通過組織舉辦中國指揮控制大會和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博覽會,搭建開放式新技術成果交流平臺,實現多學科跨界協同、交叉融合,支撐和孵化更高層次的技術創(chuàng)新,積極促進國防科技發(fā)展和軍事裝備建設,凝聚全社會力量助力新時代國家和軍隊建設發(fā)展,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