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還是成長?鄉(xiāng)村教育迎來信息變革之后

來源:南方周末 更新日期:2020-10-28 作者:鄧拓

    早上6點半,天剛蒙蒙亮,一群操著西北口音的小朋友三三兩兩匯聚成一支小小的隊伍,整齊有序地在學校行進。

    為什么這么早?校長劉小龍道出了其中原因,“父母6點鐘便早早下地干活,孩子在家沒人管!

    靜寧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毗鄰寧夏自治區(qū),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四面環(huán)山的地形,造就獨特氣候的同時,也讓這里相對閉塞。鄉(xiāng)鎮(zhèn)之間往往通過蜿蜒曲折的公路相連,從縣城到新店中心小學所在地,就需要近一小時車程。

    在這里,家長、學生、老師每個角色都有著迥異于城市的情況,家長忙于農(nóng)活無暇照顧孩子,孩子尋求改變但沒有好老師,老師希冀成長但沒有機會,改變在交織的無奈中劇烈發(fā)生,這些堅守在中國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老師們無法改變命運,只能硬著頭皮去迎接新舊變革的陣痛。

    2020希沃公益行-鄉(xiāng)村教師群像紀實

    1 離開與堅守

    新店中心小學門口的文化墻上,整齊地貼著15位老師的照片及其簡介!斑@是去年的師資情況,現(xiàn)在還是15位老師,但有些人走了,有些人進來!笨粗幕瘔,劉小龍很是自信,“193個學生,15位專職教師”,師生比例1:13。無論師資、校舍面積,這里都處于符合標準的狀態(tài)。

    1988年出生的劉小龍,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不笑時總是微微皺眉,有點嚴肅,笑起來一口大白牙。從教8年來,他教授過語文、數(shù)學、品德、科學等科目,算是把小學階段的所有科目都“玩”遍了。

新店中心小學校長劉小龍

    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的是,曾經(jīng)新店小學收到了一批捐贈的古箏,卻沒有專職的音樂老師教學,劉小龍思來想去,實在舍不得浪費這批樂器,干脆自學基本功給孩子們上課。經(jīng)過幾年的堅守和付出,劉小龍成為了甘肅省靜寧縣新店中心小學的校長。

    做了校長,劉小龍“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因為他和他的團隊必須要面對一個不可回避的困境。

    “這里(家里)有能力的學生,都會轉到城里去,不光是學生,鄉(xiāng)村老師也都想考到城里,所以進城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新店中心小學老師楊佳寧說,“對于我個人和我的孩子來講,我有能力也想盡快去城里,這樣小孩就可以在城里上學!弊鳛橐粋母親,為孩子的未來打算是再尋常不過的。

    所謂的能力可以這樣理解:比如把科學課帶到全縣前8名的時候,會發(fā)給老師標兵獎,更好的話能發(fā)縣級優(yōu)秀獎,這些獎都會加分,個人積分多了就可以考城里的教師崗位。有能力的好老師希望生活變得更好,離開也變得順理成章。

    通過個人努力和團隊的支持,楊佳寧成了有能力離開的人,不過在取舍面前,她卻選擇了堅守,留在這個山溝溝里的鄉(xiāng)村小學。她雖然要為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考慮,卻也舍不得班里更多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渴望知識的心

    不過在鄉(xiāng)村小學,能像楊佳寧一樣留下來的老師并不多,擺在劉小龍面前的問題仍然迫切,他急需一個抓手,把這些優(yōu)秀的老師徹底留下來。

    努力彌補城鄉(xiāng)教育差距、賦予老師們成長的機會似乎就是這個抓手。

    希沃公益行支教老師及相關電教化設備的到來,為劉小龍帶來了希望——希沃公益行從2016年開始,連續(xù)五年,向各地鄉(xiāng)村學校輸送了信息化教學設備,并通過志愿老師同步向鄉(xiāng)村教師輸送教學培訓,盤活邊遠地區(qū)學校的信息化教育。

    志愿老師培訓的過程中,鄉(xiāng)村教師也會上臺親自體驗

    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培訓,一段時間后老師們發(fā)現(xiàn),“原來多媒體可以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好多講解不清楚的抽象內(nèi)容,可以通過這些設備展示出來!

    在劉小龍的帶領下,新店中心小學的老師,開始通過希沃交互智能平板進行課程創(chuàng)新!霸谡n堂上放出一些新事物,配合老師的牽引,孩子會有意識主動地學習,認知要比以前多得多,”這種改變在孩子身上更為深刻,“孩子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好,也養(yǎng)成了更好的學習習慣。”在劉小龍眼中,孩子身上的主動性和自主意識也為教師帶來了更好的改變,“學生主動問老師問題時,老師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也給老師的成長提供動力。”

    尤其在疫情期間,基于希沃云課堂的網(wǎng)課同城市教育別無二致,老師們能清晰感受到差距的逐漸縮小,離開和留下終于成為兩個對等的選擇。

    2  碰撞與改變

    留下老師的校長們也只能稍稍喘一口氣,舊事物遇到新事物,碰撞在所難免。

    “剛開始是強制性推動,因為有惰性,每一個人都習慣自己的模式,老師們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觸情緒!眲⑿↓堈f,“新設備的進入,讓老師開始尋找在課堂中的角色,怎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理念上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老師會產(chǎn)生一種疑問,以前的教學方法是不是錯的?是不是非要學會這樣的東西才能教好學生?”則洛小學副校長阿勝子曲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他們需要一個過程,來接受這些新的東西!

    除了老師自身接受能力的因素導致電教化設備應用能力不足之外,還有一個讓人無奈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電教化設備十分昂貴,損壞后無法自行修理,導致一些學校干脆將這些捐贈過來的設備鎖起來,這樣卻在客觀上斷絕了孩子們探索外界的可能性。

    “我們正在面臨傳統(tǒng)教育模式同現(xiàn)代教育模式碰撞的窗口期,社會和學生都在要求我們必須從前者過渡到后者,跨越臨界點,擁抱不斷變化的世界,”阿勝子曲認為,“改變是必須的!

    這種必須的改變來自孩子們對更多知識的渴求,也來自老師們對自己成長的要求。誠然這些設備學起來有難度,但對于新店小學的60后老師李部帥來說,盡管自己已經(jīng)年過半百,也還是能感受到改變的迫切性,從新設備進入校園的第一天起,他就勉勵自己要向年輕人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

    新店小學李部帥老師

    在李部帥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他要給孩子們講授《曹沖稱象》,這里最大的障礙在于,生活在西北黃土高原生活的孩子們,很多都沒有離開過縣城,更沒有見過真實的大象,因此也就不能理解給大象稱重的困難。

    在信息化電教設備的大屏幕上,孩子們不僅能通過視頻、圖片了解大象,更對“等量替換法”、“沉浮原理”這些生疏的概念有了直觀的認知和理解,以往的困難也迎刃而解。與此同時,閱讀發(fā)音的功能,也讓這位地方鄉(xiāng)音很重的語文老師,有了與自己優(yōu)秀板書相匹配的朗誦,矯正孩子的閱讀發(fā)音較之以往變得更加容易。

    讓李部帥老師感到耳目一新的還有,當兩個學生在屏幕前同時答題,實時計分能激發(fā)學生的勝負欲,結束后還可以抽取鼓勵評語,這大大提高了課堂的互動率,學生不再單純地聆聽,而是主動思考自己怎樣才能學得更好,贏下這場小比賽。

    兩個學生正在屏幕前比賽答題

    這便是希沃電教化設備的魅力,也是在其基礎上營造的希沃互動課堂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

    “最初始的想法是站在老師的角度,去設計一款備授課軟件,在真正意義上提升備授課效率”,希沃白板產(chǎn)品經(jīng)理黃柏林表示,希沃在電教化設備的開發(fā)上進行了很多賦能,從課件云端化到課堂生成性教學,再到課堂活動、思維導圖、星球、漢字拼音卡等一系列工具,一切都為課堂服務。

    這樣的設計既提高了課堂效果,也減輕了“鄉(xiāng)村全能老師”的壓力,每一個科目的工作量都有所減少,這些同時兼著好幾門課的老師有了更充足的時間來準備更好的課!爸辽偈40%吧,”談及這個話題,李部帥笑著伸出了四只手指。

    對于積極擁抱新事物的老師,作為校長的劉小龍很欣慰,“胸中要有天空,腳下踩穩(wěn)土地,我們要走出原來的世界”。

    3 此處與遠方

    “以前孩子們不知道海南島什么樣子,現(xiàn)在就可以直接展示三亞風景到底有多優(yōu)美”,則洛小學校長陳其華認為,不同于過往“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堂課”的模式,當今課堂教學在獲得信息化電教設備加持后,知識展示更為直觀。

    在國家日益重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今天,偏遠山區(qū)、貧困地區(qū)的中小學都在逐步推廣信息化教學,一批又一批來自政府采購或社會捐贈的電教設備進入了校園。

    但幫助孩子們眺望遠方的電教化設備在每一處都有著“此處”難以厘清的問題。獨木難成林,老師個體的能力畢竟有限,能不能讓新鮮的空氣進來得再快一點?

    對于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第二民族中學的歷史老師萬瑪吉來說,最大的障礙是如何用普通話授課!皻v史課程中有大量的人物、地點等名詞需要記憶,有些甚至無法簡單用藏語直接翻譯!

    同德第二民族中學萬瑪吉老師

    同德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 92.6%!安卣Z作為藏族地區(qū)學生的母語,在日常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很多孩子小學階段是藏語教學,”面對一些連普通話都無法熟練使用的初中一年級學生,萬瑪吉需要與他們一同成長,逐步將藏語授課改為普通話授課。

    這并不是藏族地區(qū)特有的問題,身處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阿勝子曲也有相同的感受,“孩子離開學校,回到家都說彝語,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里,普通話確實是孩子們很難理解的東西!闭Z言關是當?shù)睾⒆犹魍h方的第一大關。

    好在,如今問題已經(jīng)有了解決方案。

    與則洛小學一縣之隔的四開中心小學一年級教室外,教導主任林德芬正隔著窗戶,焦急地等待工作人員調(diào)試設備。

    即便一直以來接受過各界的幫扶,這座擁有近3000名學生的學校,依然在連日陰雨中電壓不穩(wěn),一上午的時間,已經(jīng)引發(fā)兩次停電。

    上課前最后十分鐘,在希沃公益行志愿老師的幫助下,網(wǎng)絡狀態(tài)恢復正常,希沃交互智能錄播調(diào)試完畢,一場學生期待的語文互動課如期開講。

    在教室里,錄播設備的幾個攝像頭對著端坐在座位上的孩子們,敏感地捕捉課堂上實時變化的“主角”。屏幕上,一位來自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的老師,正用標準的普通話教這群彝族孩子學漢語拼音。遠隔崇山峻嶺的老師和學生通過攝像頭在視頻的兩端碰面,并且實現(xiàn)沒有隔閡的課上互動。

    跟隨著屏幕里的老師,四開鄉(xiāng)中心小學的孩子比出了a的形狀

    這一刻,林德芬心中的大石頭也終于落地!耙恍├蠋熎胀ㄔ挷粯藴,學生的漢語拼音發(fā)音受到影響!痹谒磥,學生的發(fā)音是未來學習的基礎,對于學生走出大山至關重要。

    同樣的情況也在貴州畢節(jié)團結小學的教室里上演。

    “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身穿紅白色校服的孩子們,聚精會神地看著互動顯示屏,并高聲合唱。互動顯示屏的另一端,廣州荔灣區(qū)少年宮合唱團的李老師通過交互智能錄播,同時為廣州荔灣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和山區(qū)的孩子進行專業(yè)音樂教學。

    團結小學和廣州荔灣童聲合唱團實時連線,同上一節(jié)課

    這場跨越千里的合唱遠超學校老師的想象,“上課之前很多學生對音樂不感興趣,老師業(yè)余講課枯燥,導致他們厭學,但通過這次合唱團教學后,很多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談起這次音樂課,貴州畢節(jié)的肖老師十分感慨。

    “我們國家大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這也是一個現(xiàn)實的差距,”關于教育均衡化問題,從佛山前往涼山掛職教育口的曹本華有更多的思考,“我們現(xiàn)在在布拖這邊提出換道發(fā)展,以解決布拖教育不均衡問題!

    這種“換道”的方法就是依托希沃等信息化電教平臺,在全縣推廣“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其中優(yōu)勢在于,彝族的孩子可以跟外面的孩子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甚至在與北京中關村學校的對接合作中,實現(xiàn)網(wǎng)上集體備課,討論教學方法和理念。

    基于這樣的平臺,外部資源及時、同步地被引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使更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循環(huán)到一所又一所山村小學,讓老師的思維與全國各地的優(yōu)質內(nèi)容相互碰撞,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曹本華相信,“未來一定會拉近距離的!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