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痛”平板產業(yè)
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看,“優(yōu)”是主要的選擇標準。而站在國家戰(zhàn)略的角度看,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平板電視產業(yè)發(fā)展過程和現(xiàn)狀中的最“痛”處。
在經歷了“缺芯少屏”的境地后,中國的彩電企業(yè)紛紛投資建設自己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但這同樣難逃日韓企業(yè)的“插足”。據悉,目前國內在建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吸引了包括日東光電、DNP等日韓巨頭的投資。因此,這些投資的利潤依然會被日韓巨頭拿走。
“在液晶面板的成本中,材料成本占比高達75%。”Display Search研究總監(jiān)張兵表示。而在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液晶面板生產線的上游配套企業(yè)中,80%以上并非中國內地企業(yè),換句話說,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的面板巨頭們基本上控制了上游企業(yè)。
家電專家羅清啟在走訪市場時對此感觸頗深:“有人要用‘屏’卡中國的脖子,挾屏令天下,沒有屏就得趴下。”但他并不灰心,“民族的企業(yè)需要我們全民族的支持。以前之所以有很多企業(yè)退出等離子電視市場是因為多數企業(yè)沒有核心技術,是加工型企業(yè),所以轉投液晶電視市場。”PDP權威學者嚴群也同意上述觀點:“廠家一般都是生產什么吆喝什么,液晶廠家為了提高自己的市場銷售量,只能違心地說等離子電視是快淘汰的產品。事實上,PDP是正在逐步進步、更新的技術,而不是相反!
好在中國政府在政策層面也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近幾年來,中國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推動等離子產業(yè)的國產化步伐,比如給國內的銀電極材料、熒光粉材料、氧化鎂保護膜材料、濾光膜等生產企業(yè)一定的扶持資金,鼓勵其發(fā)展等離子電視配套產業(yè)等。
“長紅的造屏路不是中國彩電業(yè)的選擇,而是代表了國家的選擇,中國彩電的藍海只有一條路,即在技術上追趕。”彩電專家羅清啟如是說。
的確,“中國的企業(yè)如果不像長虹這樣真去造屏,中國彩電業(yè)永遠會恐日并恐韓。”羅清啟補充說。
但長虹在等離子顯示項目上的堅持和不斷進取并非一蹴而就。2007年4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的長虹新型等離子顯示屏項目在一年后便遭遇了“5·12汶川地震”,但在一年后的2009年4月22日,長虹便克服了重重困難,中國第一條自主建設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最新一代新型等離子顯示屏生產線正式進入量產階段。9個月后,長虹宣布,我國首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2英寸以上平板電視面板生產線實現(xiàn)全面量產,產品月綜合良品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80%以上,單日最高產品綜合良品率達到91.21%。長虹同時宣布啟動等離子面板擴能增量工程建設項目,產能在現(xiàn)有基礎上提升至300萬片。
300萬片產能表明長虹已成為全球排名前三的等離子面板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