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來第一場的活動就碰到一連串新的狀況,真是難忘…………
梁靜茹09年的巡回演唱會,第一站來到了上海,原本我已準備好的功課,還有一些現(xiàn)場要應用的系統(tǒng),因為聲音硬件與原先的計劃不同,出了些狀況,為了演出安全,我就全部取消不帶過來,僅期待下一回了。
梁靜茹上海演唱會
這趟的設備有些不同,主喇叭是Mccauley的牌子,內地翻譯為-美嘉聲,現(xiàn)在變成是上海大舞臺內的主音響系統(tǒng),當我得到有關單位消息,不得不使用現(xiàn)場的喇叭時,時間是這么的緊迫,也只有再回頭查看這款喇叭的數據了解一下深淺,擴音這種事情總是那么的戲劇,美嘉聲公司告訴我是MONARC-MLA5的型號,但我怎么看就是不像全部都是5號,就算我是學淺好了,那外型就像是MLA6,應該是只有4只5號的喇叭而已吧,不過這也沒有什么意義了,數量就總是跟說的不一樣!
這已經是我降下約70公分的高度(兩只喇叭高)有"專家"說這樣聲音就難聽了!
每邊就12只的3音路喇叭,單一只的面高只有35公分,總長就只有4米出頭的喇叭串,這12只喇叭的射角要來含蓋大舞臺這個空間,內行的一看就會知道夠不夠了,他們給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聲音一定夠!(無言,一群只知道大小聲的).........
MONARC系列的數組喇叭,單只的角度都很窄,因此若要得到有所謂+6的物理能量就必須盡量不要有J形的懸吊出現(xiàn),角度一折彎了就得不到好的增益,另外高頻的能量也會明顯的折損,頻率響應就會跑掉了,聲音的忠實度就會愈來愈遠,這會是個技術困難,如果照現(xiàn)場的結構與空間,每邊16只的MLA6或是5號喇叭,將會是一個比較標準的系統(tǒng),但往往聲音人與生意人是兩種人,又聲音人被列為壞人比率居高!
上4只應該是MONARC-MLA5線性陣列音箱 其它的應該是MONARC-MLA6。
從側區(qū)看到主喇叭的數量與長度,下方著實的缺了一截。
進看MONARC-MLA5與MONARC-MLA6。
從下方喇叭軸心處劃下來,前方一大塊是沒有亮度的聆聽區(qū)。
我在二樓側區(qū)拍攝外區(qū)的小數組。
拉近一些觀看。
前區(qū)每邊的超低音是5只。
側區(qū)喇叭是什么數組,對我來說已經是沒什么意義了!正面的兩串主喇叭已經是這樣子了,兩邊只要有聲音,不太離譜,就已經很謝謝老天爺了。
對于使用喇叭入門坎這件事情,對于任何人應該算是很簡單的一個接觸過程,問題是一般的人對于喇叭的事,總是只管音壓大小,從不去關心聲音的勻稱度,含蓋的條件,可朔性如何,硬要去操作一套不完全的喇叭系統(tǒng)時,往往讓聲音人大多會去增加喇叭不足的頻點,這些被增加的位置就是提升了系統(tǒng)的峰切負擔,這會使得喇叭的單體組件與后級放大器是會工作得很辛苦,很容易造成音圈損害,以及后級溫保系統(tǒng)啟動等等……
這是對一個舞臺節(jié)目演出上,一個很可惜的事情。
OK回到剛進場時,我拿起了計算機,開始量測與實際認識這套系統(tǒng),從SIA結果就可以看出演出時,我的痛苦將會出現(xiàn)在哪里了,在40米的位置,高頻已經是耗損很多了,控臺處使用雷射槍測得50米,經由Mccauley的處理器是得到52米之多。
橙色=L,藍色=R,紅色=L+R/50米處(?50米處的L+R+超低音),紫色=單測超低音。
橙色=L,藍色=R,紅色=L+R/40米處,紫色=單測超低音,綠色是外區(qū)+超低音。
紅色=40米的L+R,綠色=50米L+R50米處
紅色=40米的L+R,綠色=50米L+R50米處,紫色=單測超低音,可以看出耗損得多嚴重。
在我的控臺50米處中高頻更是衰退得令人擔憂,一般應該不會這樣才對,我去看了后級一下,原來這喇叭搭配的后級太小了,效能出不來,在這里有一個機會教育跟各位分享,別以為小后級搭配高音單體就不會燒喇叭,一般的操作者在接收這樣的系統(tǒng)時,當下高音的動態(tài)不足,往往都會去增加GEQ的中高頻部份,然后混音平臺上的輸入通道幾乎高音都會被提升,這樣的現(xiàn)象往往會造成系統(tǒng)的中高頻部份提早過載,不然就是在處理器被壓掉,惡性循環(huán)變成一套不好的系統(tǒng),很多的喇叭牌子,都是因為遇人不淑,而背上不好的罪名。
主喇叭由于只有12只每邊,我放了音樂去走走聽聽,(我已經很久沒有碰到對一套系統(tǒng)這么沒信心的),喇叭的含蓋范圍真的太短了!燈下黑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結果下方前區(qū)5~10米處甚至更多,幾乎因為聲音含蓋不到,兩主喇叭交會的中間位置,其聲音凹陷的范圍很大,只能靠前區(qū)的6只SA系列的喇叭來補償清析(是雙10”還是雙12”的喇叭,我也沒去記了),起碼還有喇叭可以用,由于消防法規(guī),想要的位置又擺不到,屈就下來也只能變成照片上的擺法,結果呢,最外的兩端,也就是主喇叭的下方一樣也是吃不到聲音,經過協(xié)調后,又再增加兩只喇叭,因為同款式的都沒了,但是問題還是要解決的,于是監(jiān)聽音箱也拿來用了,這監(jiān)聽喇叭的型號應該是FM850吧,舞臺上的監(jiān)聽喇叭應該都是這個型號,用在我的前區(qū),雖然不同款,但是也只有湊合的用了,總比沒有聲音來得好,必竟前區(qū)的觀眾位置是昂貴的。
舞臺所有的監(jiān)聽喇叭FM850。
后級放大器,LAB2600+3400+6400。
舞臺上的監(jiān)聽喇叭放大器。
前區(qū)每邊的超低音是10只。
近觀超低音喇叭。
前場控臺的設備。
這是左右兩邊最外角的補償。
從另一個角度觀看補償喇叭的位置。
前區(qū)補償喇叭以及舞臺監(jiān)聽喇叭的位置。
阿茹這次歌唱的麥克風。
因為窄面的主喇叭,整串吊起來太短了,我最后跟美嘉聲的羅先生研究,把喇叭的高度降低兩只的高度,讓下方的前區(qū)位置能清楚些,這高度一降也差不多降了70公分,搶這一些高度已經幫助前區(qū)的清析值不少了,雖然前區(qū)那8只補償喇叭與主喇叭的銜接位置,兩聲音匹配是那么的不自然,調整到此已經比前一天的初胚來得好多了。
超低音使用的是CSM88,也是礙于消防法規(guī),被擠到最角落去,偷偷的移回一些空間才讓這低頻有點樣子。當天演出時,開場一段,觀眾的亢奮聲讓這套喇叭窘態(tài)全現(xiàn),大舞臺這個萬人場地,真的不是吊個兩串喇叭就好的,是要做功課的,現(xiàn)場雖說在放了暖氣之后,幫助了不少的中頻音域,但是高頻的動態(tài)在演出時是令人擔心的,整場的演出過程里,只要樂隊電平整體放送時,系統(tǒng)就偶有趴啪聲出現(xiàn),我的MIDASH3000輸出都甚至未到橘燈位置呢!偶出現(xiàn)的這個聲音應該是高音喇叭峰切被處理器限制所產生的現(xiàn)象,又整個系統(tǒng)是沒有分配器的架構下組合的,電流哼聲等問題一直在困擾,演出當天的下午,我跟JEFF還有鑫偉,都還在拉地線接地旁路的解決系統(tǒng)的事.........
監(jiān)聽系統(tǒng),這是JEFF工作的位置。
從5D位置看出去。
弦樂4人的臺子˙是活動的。
DI-BOX采用電子式的BOSSDI-1。
;在舞臺后方的AVIOM網絡分配器。
這是臺上的SIDE-FILL喇叭,應該是SA-422-2。
樂隊區(qū)Percussion位置,前下方是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