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日立、先鋒、LG逐漸萎縮等離子業(yè)務之際,松下大手筆液晶業(yè)務的宣傳讓人懷疑其平板策略有所動搖。
DisplaySearch統(tǒng)計表明:2007年第四季度等離子電視全球總出貨量為400萬臺,環(huán)比增長43%,其中松下以39.6%的占有率取得市場第一的寶座,而2007年度也是松下占據頭名。這是松下自2004年首度奪得等離子電視出貨量全球第一后第四年衛(wèi)冕成功。不過這段時間傳出的日立欲減產等離子、先鋒將停產42英寸等離子面板及韓系三星和LG有意弱化等離子的消息對等離子市場產生了不利影響,就連松下也加大了在液晶投入力度的宣傳。
等離子依然是戰(zhàn)略選擇
DisplaySearch連續(xù)四年的統(tǒng)計顯示,松下以超過30%的市場占有率雄踞全球等離子市場第一的寶座。這其中日本、北美及東歐市場一直排名第一,此外通過前段時間的高速增長,松下這兩年也將中國等離子第一品牌的名分收歸囊中。顯然,在等離子領域,松下已成為不折不扣的王者。
“松下取得這一成績主要得益于規(guī)模擴張的結果!敝锈禃r代市場研究公司市場總監(jiān)彭煜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如此點評。
松下電器對等離子技術的開發(fā)研究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隨后對等離子技術的開發(fā)和性能改善保持著平緩的步調。等離子市場需求出現(xiàn)在2001年左右,與當時銷售火爆的背投相比,等離子優(yōu)勢明顯,而這一特性也逐步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2001年下半年,松下在等離子市場迎來了第一次發(fā)展高潮。不過當時由于三星、日立、LG、索尼在等離子方面宣傳力度也很大,所以松下沒有表現(xiàn)出“鶴立雞群”的實力。
但從2003年,液晶電視出現(xiàn)后,大尺寸平板電視需求快速增長,而基于市場判斷的不同,三星、LG等一大批曾經的競爭者將重心轉向生產液晶,松下這一堅持在等離子市場精耕細作的企業(yè)終于引來了爆發(fā)的契機。
在對全球等離子需求市場作出快速增長的預期后,松下當時就樹立了“以規(guī)模拉動市場銷售增長”的目標。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松下先后在日本茨木建立了第一工廠和第二工廠,在尼崎建立了第一工廠和第二工廠,此外在中國上海也建立了一家工廠,年等離子面板產能已經接近千萬片。
2004年,松下“規(guī)模效應”全面奏效。DisplaySearch的數(shù)據顯示,2004年松下在全球等離子市場首次獲得占有率第一。此后,松下也從慢跑轉為沖刺,使原本技術發(fā)展步調相對緩慢的等離子,短期內快速增長,并在這幾年引領著全球等離子市場的發(fā)展。
嘗到“規(guī)模效應”的甜頭后,即便在2006年下半年全球等離子市場增長出現(xiàn)增長趨緩的境況下,松下依然選擇了繼續(xù)投資新的等離子面板工廠。2007年,松下宣布投資23.5億美元在尼崎興建其第六座等離子面板廠,于2009年5月量產,屆時松下的等離子面板年產能將超過2000萬片(以42英寸計),為目前的3倍。月產100萬塊用于制造42英寸電視機的大尺寸專用玻璃板,產能超過了松下目前4座工廠的產能總和。
降價拉動銷售效果甚微
在下一代電視技術尚未明朗的境況下,松下通過迅速上量,讓等離子在平板電視占得一席之地,也鞏固了在等離子市場的領先優(yōu)勢。
不過等離子領域上游企業(yè)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對技術的壟斷意識很強,這導致的結果是很難吸引那些不掌握面板核心技術的企業(yè)參與進來,松下取得的市場銷量優(yōu)勢也是建立在其對等離子技術絕對壟斷的基礎上。
從2006年開始,隨著相對開放的液晶技術快速發(fā)展,液晶電視市場迅速升溫,相對保守封閉的等離子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2006年5月當40英寸以上液晶電視的出貨量首次超過等離子這一消息被曝光后,更成為等離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熟悉行業(yè)的人都清楚,當時松下的競爭者日立、先鋒選擇繼續(xù)走大屏高端路線,不過松下的策略并沒有奏效,事實證明這種策略除了給松下帶來一些市場份額方面的增長外,似乎并沒有帶來銷售額增長。
以美國市場為例(松下在該市場排名第一),2007年美國等離子電視的發(fā)貨量比2006年增長5%,但銷售收入從2006年的71億美元下降為57億美元,降幅為19%。在中國市場,據中怡康提供的數(shù)據,2007年松下等離子電視的降價幅度超過日立,但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額與日立則旗鼓相當。
顯然這個階段松下采取的試圖通過“售價降低拉動銷售”的戰(zhàn)略并沒有帶來實質性收獲,而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對松下等離子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此外,雖然這兩年松下、日立意識到技術過度壟斷帶來的不可逆轉的負面反應,同時也有意識地同國內企業(yè)建立各種形式的聯(lián)盟,試圖扭轉局面,但這種努力也只起到了緩解的作用,2006年至2008年,等離子低迷的處境并沒有得到本質改變,相反這其中一些事件更是動搖了部分成員的心態(tài)。
2006年下半年,索尼、東芝宣布退出等離子市場;2007年初,傳出三星、LG關閉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的消息;2008年,日立調低了2010年等離子電視出貨量的預期,并且在絕對量上要低于其液晶電視。此外,2月25日從日本傳來先鋒將停產42英寸等離子面板生產的消息,先鋒電子(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家用電子產品市場推廣課助理課長王若波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這對先鋒和等離子陣營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而松下自今年年初在美國CES上高調推出150英寸等離子電視后,最近松下的新聞則一直圍繞其投資第八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展開,而且一談到液晶,松下也沒有了前兩年的明顯抵觸情緒。與此同時,iSuppli和DisplaySearch近日都預測等離子電視將在2009年步入下降拐點。
這讓不少業(yè)內人士對松下最近一段時間的等離子戰(zhàn)略擔心:在日立、三星、LG等傳統(tǒng)等離子元老企業(yè)逐漸萎縮業(yè)務的同時,松下是否會像“東芝在 HDDVD”領域那樣,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松下目前在液晶方面的努力,不知道是什么意圖?
通過技術升級打破低迷
由于市場不斷變化,松下在等離子方面的策略是不斷變化的,概括起來講可以分以下幾個時間段:
2001年-2005年,平板電視處于市場導入期,而當時等離子技術確實優(yōu)于液晶,在廠商主導消費的時代,松下選擇“迅速上量拉動銷售”的策略獲得成功。
2006年-2008年,受液晶電視強有力的攻擊,等離子電視步入低迷,松下選擇“低價拉動銷售”的戰(zhàn)略,除鞏固其在全球銷售量份額第一地位外,在銷售額方面并不成功。
客觀地說,這兩年由于等離子低迷這一大環(huán)境的影響,松下在等離子方面只是保持市場的領先,并沒有拓展到更多空間,不過對于等離子,松下還是充滿期待。這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松下已成為全球等離子的排頭兵,一舉一動將影響到等離子電視的未來;二是松下現(xiàn)任總裁大坪文雄原來是負責等離子電視的,他熟知等離子技術的優(yōu)越。
經歷兩年的低迷后,記者了解到,松下近日可能會著力采用“技術升級拉動銷售”的策略。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松下對技術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刑部昭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松下等離子電視技術將在四個方面升級:一是做到5lm/W的發(fā)光效率;二是開發(fā)超大屏,并實現(xiàn)商品化;三是開發(fā)分辨率達4k×2k超高精細等離子屏;四是小型高精屏的開發(fā),比如30英寸級等離子電視。”
記者獲悉,松下對技術的研究更多在節(jié)能和超薄方面。
就在2008年2月5日,松下宣布今年將上市采用耗電量減半技術的等離子新產品。該公司專務董事、松下AVC網絡公司社長坂本俊弘表示:“2009年度松下全部等離子電視基本實現(xiàn)與液晶電視相同的耗電量!倍浾攉@知松下電器的目標是在2010年將42英寸等離子電視的耗電量降低到2005年機種的1/3。
在超薄方面,2008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松下展示了一款24.7毫米超薄50英寸等離子電視,新產品厚度比先前的減少了1/4,重量僅22千克,比先前模式減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