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讓你與這個世界隔絕3年,你是否還能適應這個社會呢?答案是即便可以,也很艱難。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很遙遠,其實我們身邊就有類似的例子。比如電腦技術的日新月異,比如投影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在不同的單一領域都可能會遭遇如此尷尬,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要么你惡補這一領域的知識,要么就讓這種產品智能化。
答案顯而易見的,智能化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產品的必然趨勢之一,甚至發(fā)展到了肉麻的程度,正常人使用的產品都可以滿足很多殘障人士的需要,但這的的確確是進步,技術和人文的共同進步。尤其奧運之后,這樣的人文關懷已經無處不在。但是反觀投影機呢?不僅技術門檻還依然存在,甚至許多地方讓受過高等教育的用戶都很為難,這,無疑成為了行業(yè)拓展的最大障礙。
但是,積極的方面也是存在的。比如富可視的“DisplayLink”技術以及無線投影技術,比如短焦魚眼鏡頭,都可以看做是這一方面的進步。首先,電腦作為主流技術得到了更多的認可,而USB技術可算主流中的主流,富可視投影機僅通過一根USB線就可以完成投影機所需要的所有功能,堪稱是智能化先鋒廠商。而且這樣的技術門檻很低,因為所有的線材為普通USB線,而非HDMI式的“曲高和寡”。
至于針對多人會議室的無線投影技術,也已經將復雜的布線問題完全拋棄,試想一下,一個二三十人的會議室,各種會議設備放在一起,要有多少根線呢。在無線設備已經大行其道的今天,投影機這樣的現(xiàn)代科技產品,又怎能甘于人后呢。
殊途同歸,大的道理和趨勢總是相同的,尤其在如今這樣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時代,硬性的標稱已經看不到產品太多差異的時候,軟性的附加值就成了影響消費者的決定性因素,也正因為這樣,易用性差成為了投影機普及的一大硬傷。有人賣產品,有人賣產品文化,高下立顯,而正是有了這個前提,服務才正式擺上柜臺貼上標簽,成為了一種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