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品牌躊躇滿志地把它推向中國,卻至今仍處于不溫不火的尷尬境地。
隨著平板電視在中國的呼聲日漸高漲,微顯背投面臨著怎樣的困難與機遇呢?
在整體市場競爭中地位不高40英寸以上產(chǎn)品在整個電視市場中所占得份額是很低的,而背投在2005年只占全部彩電銷量的3.16%。
40英寸-45英寸產(chǎn)品只占所有彩電零售量的5.09%,而這個市場大部分被平板電視把持,微顯背投的份額微乎其微;在45英寸-50英寸市場,CRT背投遙遙領(lǐng)先,而這一細分市場本身又很小,只占整體市場的0.57%;到了50英寸-60英寸,微顯背投有一些起色了,但這個市場也只占總體市場的0.86%;及至60英寸以上市場,微顯背投終于揚眉吐氣,獨霸一方,可惜這個尺寸段的市場份額僅為0.03%。
中國消費者對50英寸以上電視的接受程度還很低。微顯背投欲求得生存空間,還是要在培育市場方面下功夫,通過廣告宣傳和輿論導向,作用于消費者的認知,培養(yǎng)更多50英寸以上彩電的消費群,以擴大產(chǎn)品覆蓋的市場規(guī)模。
在微顯背投的生產(chǎn)廠商中,國內(nèi)品牌的參與很少。以2006年1月為例,在LCD背投市場上,索尼、三洋和日立三家把持超過96%的市場份額,中國彩電廠商完全不見蹤影。而在DLP背投市場,也只有長虹和海信參與其中。
微顯背投的品牌分布讓人擔憂:在中國彩電市場上,一個產(chǎn)品類別如果沒有國內(nèi)廠商的廣泛參與,似乎就很難真正活起來。液晶與等離子在中國的境遇已經(jīng)可謂前車之鑒。中國本土廠商對市場需求的拉動力量不容小覷,在輿論宣傳和消費導向方面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國內(nèi)廠家市場推廣力度不足是微顯背投搶占中國市場步履艱辛的重要原因。中國彩電廠家對未來彩電市場的判斷,幾乎已經(jīng)形成對液晶一邊倒的態(tài)勢,對微顯背投大多是嘴上說好,真正做起來就淺嘗輒止。如果目前這種日韓廠商擔當絕對主角的情勢延續(xù)下去,既有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隱患,也不利于消費者觀念的轉(zhuǎn)變與培養(yǎng)。
在50英寸以上市場,微顯背投與平板電視競爭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價格。大于50英寸的CRT背投體積已經(jīng)非常龐大,這是CRT背投在50英寸以上市場份額不斷縮水的主要原因。而在PDP與微顯背投的對比中,價格成為影響消費抉擇的重要因素。
如表所示,在50英寸細分市場,微顯背投的售價只有PDP的一半不到;在53英寸-59英寸,DLP背投的售價只是PDP的41%,LCD背投售價就只是PDP的35%;到了60英寸以上,每臺PDP的售價比同尺寸微顯背投平均高出4萬元。
可見,從價格角度來衡量,微顯背投至少有兩個對策:一是憑借現(xiàn)有的價格優(yōu)勢在50英寸以上市場打擊平板電視,搶奪市場;二是推出更低價位產(chǎn)品,進一步爭奪CRT背投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微顯背投與CRT背投的此消彼長已經(jīng)成形,2005年這一進程正在加速,一年中微顯背投在整個背投市場中的零售額份額上升了近15個百分點,可見微顯背投成長的巨大潛力。
綜上所述,微顯背投要在中國市場破繭而出,首先要對消費者進行更多的引導和指引,擴大50英寸以上市場的容量。雖然42英寸是目前公認的適宜尺寸,但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彩電的時候向來存在“好大”的傾向,彩電的主流尺寸也經(jīng)歷了周期性增長,50英寸以上彩電有很大的上升潛力。
其次,應該有更多廠商投入微顯背投市場,改變隔岸觀火的心態(tài),正面認識微顯背投的產(chǎn)品優(yōu)勢和增長潛力,把微顯背投納入到市場競爭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而3LCD和DLP陣營也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從相互爭斗上轉(zhuǎn)移開來,共同努力維護并發(fā)展這個市場。
另外,從競爭策略上,廠商要充分利用微顯背投的技術(shù)和價格優(yōu)勢,在憑借技術(shù)穩(wěn)步奪取CRT背投的市場的同時,運用價格手段對大屏幕平板展開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