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聞

當「元宇宙」來敲門,什么決定視覺沉浸感?

來源:DISCIEN 更新日期:2021-11-02 作者:佚名

    “Facebook”不要“臉”了,改名為Meta(意為元宇宙的元),這看起來并不像是蹭熱點,而真正體現(xiàn)了扎克伯格想締造一個虛擬宇宙的野心。實際上經過“頭號玩家”等影視作品的洗禮,人們對于有著獨立社交、娛樂、經濟體系的另一個虛擬宇宙并不陌生,只要通過視、聽、觸、嗅、味等五覺給予完整的沉浸感,人們完全可以在這個世界里生存、生活,塑造完整的元宇宙生態(tài)。

    考慮到人類的信息獲取渠道上視覺占到了80%以上,在“形成沉浸感”這個通向元宇宙的必要條件中,顯示設備需要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與顯示設備打交道,但較少能獲得真正的沉浸感,原因是顯示設備帶來的視覺沉浸感主要由兩種感覺組成,一個是廣視角帶來的臨場感,另一個是高分辨率帶來的真實感。

    臨場感:自然人的常規(guī)視角是124°,也就是說在眼神沒有聚焦時,眼睛能感知到的視野范圍是124°。理論上如果一個顯示設備能包裹住觀眾124°的視野范圍,就能讓人忽視顯示設備本身的存在,“進入”到顯示設備里面,去感受顯示的內容,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

    圖一:65寸屏幕下的最佳臨場感理論距離

    理論上看起來比較簡單,但目前的顯示設備想做到并不那么容易,以上圖為例,如果想以65寸的電視產品包裹觀眾124°的角度,需要觀眾在36cm左右的距離觀看才能達到,這顯然不符合目前的電視場景。即使按照2m左右的較短視聽距離,觀看角度也僅為40°,雖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電視里面的內容,但無法完全投入到視聽內容里面去,因為電視以外的視野在明明白白的告訴你:你是在家里看電視。那么,不考慮其他因素下,在30cm的距離看65寸電視,就能解決沉浸感嗎?

    真實感:如果我們在30cm的距離看65寸電視的話,視野角是被包裹的,我們置身于電視里的情境中。但是在完全沉浸之前定睛一看,大概率會發(fā)現(xiàn)眼睛里看到的畫面變了。2-3m看的時候電視畫面是純潔無瑕的,和一般視野無異;但是30cm的距離看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視野由很多顆粒組成。所以對于觀眾來說,雖然視角包裹帶來了臨場感,但是帶著顆粒感的畫面讓觀眾意識到:這些是假的,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圖二:不同分辨率下顆粒感示意圖

    原因是在2m的觀看距離下,人眼能分辨0.6mm大小的物體;30cm的距離下精細到0.1mm的物體,一般4K分辨率的65寸像素大小在0.3mm以上,所以一拉近距離像素就“暴露”了,畫面帶著顆粒感顯得不真實,讓人“出戲”。為了達到顯示屏的真實感,業(yè)界推出retina概念,意為視網膜無法識別的顆粒度,按照這個理論計算,12K的65寸將有可能憑借其0.1mm左右的像素大小,在36cm左右的觀看距離下達到較好的臨場感和真實感,讓人沉浸其中。

    結合上述沉浸感要求,目前最匹配的顯示產品無疑是VR產品,通過貼近眼部實現(xiàn)視野包裹,同時不斷提升分辨率來提升真實感。目前VR產品的分辨率從常規(guī)產品的2K到中高端產品的4K-8K不斷攀升,Pimax Reality新一代產品甚至規(guī)劃12K分辨率的產品,相信視覺的沉浸感很快不會再成為元宇宙的發(fā)展桎梏。

    除了視角和分辨率之外,顯示設備的刷新率、色域等也是視覺體驗的重要參數(shù),不過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想到遙遠的學生時期,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端坐網吧玩游戲的自己,那時候面對的是20寸的顯示器,但打怪升級的非船新游戲版本也讓筆者完全投入,可見顯示設備是人們通向元宇宙最重要的門,但也僅是門而已。元宇宙的生態(tài)需要不斷的內容補充去建立、完善和進化。

    當元宇宙來敲門,作為“門”的締造者,大家準備好了嗎?

 標簽:VR頭盔 技術介紹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