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顯示行業(yè)最“爆火”的產品非“會議平板”莫屬!全年200%的增長,讓這個2016年銷量不足3萬臺的小眾產品,在2018年獲得了超過50億元、30萬臺的銷售成績——兩年10倍的成長性,也讓人們對其2019年的表現充滿期待!
成長動力在哪里?成本不是核心
在對過去2年來,會議平板產品的成長性分析中,大多數的研究認為,這與大尺寸液晶顯示和交互產品的價格下降緊密相關。
誠然,2016-2018年,6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液晶顯示產品價格下降接近一半。這顯著改變了會議平板產品的成本結構。但是,如果考慮到會議平板產品中的“互動交互”功能組件,也占據重要的“成本比例”,甚至在主流產品中決定了7成以上的售價,那么液晶顯示降價對產品的“熱銷影響”也就難以支撐“10倍”增量了。
從市場占比看,雖然1萬到1.5萬價格的會議平板,占據60%的市場比例,但是, 4萬元以上單價產品也占據近3成市場。后者足以說明,會議平板目前并非“價格敏感性”產品——同時,與同尺寸彩電產品比較,大多數會議平板售價為彩電產品的3倍以上,具有明顯的“價格溢出”。
尤其是考慮到整個“非工程顯示市場”中,會議平板幾乎是“最貴”、“毛利最高”的產品,更可以看到“市場成長”和“成本”之間的“相關性并不強烈”。
事實上,會議平板產品的高增長,更多的應該歸功于“市場自身的消費升級”。這股消費升級盛宴的重要證據之一是:2018年商用會議顯示市場,激光投影機也走出了80%的超額成長性——是激光投影板塊增長最快的領域,甚至超過了家用激光電視產品。
行業(yè)內少數睿智的專家和企業(yè)家,一同指出:會議顯示市場已經進入“萬元+”主導市場的新格局。市場需求從最初的3000元投影的“廉價解決有無”,向“交互和激光”等因素主導的“高質量解決效率”的嶄新“消費高度升級”。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相應產品的成本下降,也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成長推動因素。
把握會議顯示的高質量需求
2018年會議顯示市場的高質量發(fā)展,為激光會議投影、交互平板都帶來了高增長。尤其是會議交互平板的成長,正在創(chuàng)造行業(yè)內企業(yè)的“新利潤神話”。
例如,廣州視源電子,在2018年的業(yè)績快報中表示,2018年該公司實現營業(yè)收入 1,699,665.34萬元,同比增長56.4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100,076.80萬元,同比增長44.81%。視源電子旗下的會議平板品牌MAXHUB,是國內份額領先的供應商;同時,視源電子旗下的希沃品牌,也是教育交互平板的行業(yè)第一品牌。視源電子2018年的業(yè)績成長,被認為此上兩大品牌的產品成長貢獻是核心因素之一。
發(fā)力會議平板顯示,這成為了2018年眾多企業(yè)的共同戰(zhàn)略:海信、索尼、鴻合、東方中原、明基、奧圖碼等產業(yè)背景高度差異的品牌“紛紛集中發(fā)力”,體現出這一市場的活力、金礦效應,更體現出這一市場的“發(fā)展以質量性為主導”的規(guī)律。
效益升級,必然來自于“高質量成長”,而體現會議平板市場“質量升級”的數據非常之多。比如,2017年86英寸會議平板銷量只有7-8千臺,而2018年這一數據高達4.7萬臺,為上一年度的6倍。而且這是一個均價高達4萬元的細分產品線——2018年,會議平板產品50%的銷售額來自于這種高端產品。
對比傳統(tǒng)會議顯示設備,會議平板實現了“更為明亮清晰、不依賴于環(huán)境控制”的優(yōu)秀畫質;同時,又能夠提供傳統(tǒng)技術產品所提供的“大尺寸畫面”;并很好的集成了互動交互、觸摸操作、智能設備傳屏、互聯網化應用等功能。這樣的產品對于日益數字化、網絡化的大企業(yè)辦公,具有極高的采購吸引力。
“顯示不再是創(chuàng)新的核心,交互和智能成為競爭力的焦點——這種客戶價值關注點的轉變和升級,是會議平板能賣出好價格的核心。”業(yè)內專家指出,正是會議平板的核心價值早已突破“顯示”二字,才成就了今天的高質量、高速成長。
依托上游資源擴張,行業(yè)成長還在初期
看到2018年的會議平板的“爆發(fā)”,而且是高質量、高價位的成長,很多人會問“為何這一市場要等到今日”才能如此加速成長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在于“上游市場”的變化。會議平板是以大尺寸液晶顯示技術為基礎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價格不僅是重要的成本因素,大尺寸液晶面板的供給規(guī)模更是重要的“規(guī)模制約因素”:2017年全球65英寸及其以上液晶面板供應量為1200萬片,2016年則僅有580萬片。而2018年這一產品供給規(guī)模增加到2300萬片以上。
在大尺寸液晶面板供應方向主要面向“彩電”這個規(guī)模巨大的市場,同時商用顯示端也有教學顯示、廣告顯示、拼接顯示、酒店電視等產品線搶奪貨源的背景下,大尺寸面板供應的有限性,是2018年之前,會議平板市場發(fā)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2017年底,京東方合肥10.5/11代線液晶面板工廠投產;2018年底TCL華星光電深圳10.5/11代線廠投產——本土新產能的投入,帶來了大尺寸面板供給的市場革命:首先,國內終端企業(yè),包括彩電、商顯等行業(yè)企業(yè),從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大尺寸面板,變成依賴本土資源供給;其次,65英寸及其以上面板的生產效率在新世代線上大幅提供,供給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顯著增加;第三,供給更充沛的條件下,產品價格成本穩(wěn)步下降。
對于,國內兩條10.5/11代線的市場價值有一個很好的對比案例:這兩條線加起來的產能,達到夏普日本10代線的6倍。而此前,夏普10代線是全球大尺寸面板生產效率最高的生產線。這一巨大變化不可能不在終端市場引發(fā)“供給側革命”。預計2019年底到2021年底,國內市場還會有三條10.5/11代線投產。后者更將為更大尺寸的平板顯示市場需求,提供充分的供給端保障。
理解到此前會議平板市場難以發(fā)展的原因卡在“大尺寸液晶供給”上,就能理解隨著更多10.5/11代線的產能放出,這一行業(yè)的潛在增長性;同時,另一個層面,不斷增長的大尺寸液晶供給,亦會支持更低價格的交互會議平板產品出現在市場上,雖然“高質量發(fā)展”是會議平板需求的核心規(guī)律,但是價格降低依然對市場成長具有顯著拉動效應。
因此,從上游市場變化和會議平板的需求特點看,會議平板的成長遠沒有到達終點,甚至還在入門的初期階段,未來市場廣大無比。
會議平板,一個巨型市場的未來爭奪
中國有2000萬家企業(yè)——這是業(yè)內人士心目中的“會議平板”大市場的基本藍圖。從對比數據看,傳統(tǒng)會議顯示產業(yè)的規(guī)模與教學顯示幾乎相當,而2018年教育市場交互平板銷量達到110萬臺,比會議平板30萬臺高出許多。
因此,在行業(yè)人士看來,會議平板產品的市場下限也應該在“百萬臺”之上。如果考慮到辦公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發(fā)展、會議平板作為智能設備的功能擴充等帶來的新需求、新價值,會議平板的市場規(guī)模更將遠超過這個數字。所以,雖然2019年市場成長速度必然會下降,但是,業(yè)內依然對“絕對增量”繼續(xù)保持信心。
支持未來會議平板繼續(xù)高速發(fā)展的主要理由,除了以上關于總市場規(guī)模的預判,還有產品創(chuàng)新自身的因素:第一,市場產品價格下降的驅動力。從2018年市場銷售情況看,雖然高價位產品成長迅速,但是8千元以下市場的“廉價”產品也占據近2成的市場比例!獣h顯示,不僅是大企業(yè)、高大上會議室的需求,也是很多中小企業(yè)的需求。后者無疑具有價格敏感性。今天,會議平板高端高價產品占主流,恰說明“中小企業(yè)”市場尚未真正啟動。隨著大尺寸液晶價格下降,萬元以下產品市場的高速成長必然可期。
第二,觸控技術處于升級階段。目前,會議平板產品的觸摸操作9成以上采用“紅外觸控”技術。但是,在觸控精度上,這一技術顯然不如電容觸摸屏體驗度好;诩{米銀線的卷對卷印刷工藝,制作的大尺寸電容觸摸屏正在日益成熟。并在教學互動顯示市場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這一新技術必然也會改變會議平板產品的觸摸體驗,進而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市場的進一步成長。
第三,競爭創(chuàng)新是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之一。某種角度看,2018年之前的“會議平板”市場“并不存在”。因為很少有企業(yè)、尤其是巨頭企業(yè)將這一市場作為“戰(zhàn)略”來打造。各種供給和營銷端資源投入的不足,顯著限制了市場的成長能力。而隨著2018年行業(yè)在供給品牌參與規(guī)模和市場成長性上的雙重爆發(fā),品牌和廠商對市場的推動能力已經今非昔比。
第四,智慧技術、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與辦公的結合,無紙化辦公、辦公自動化、網絡化辦公等市場發(fā)展,對會議交互顯示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尤其是隨著5G時代的到來、本土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消費經濟的升級、服務經濟的大發(fā)展,會議交互顯示的“細分市場結構”亦處于“量質”齊升的通道之中。
總之,有很多因素讓行業(yè)人士對“會議平板”的成長性、2019年以及其后的市場保持巨大的信心。
2019年,會議平板的營銷大時代
如果說2017年及其之前的會議平板市場處于“孵化期”,那么2018年的爆發(fā)成長,就是破殼而出、一鳴驚人的轉折點。在此基礎上,2019年的行業(yè)內涵又將是什么呢?
業(yè)內人士指出,會議平板產業(yè)已經完成品牌基本布局,市場格局從“搶先抓機遇”的沖刺,轉變成“企業(yè)陣地戰(zhàn)”、競爭形勢日益“明牌”,日益“直接化”。這種行業(yè)形勢下,2019年的企業(yè)造勢、營銷競爭、渠道爭奪,將與產品技術創(chuàng)新一同成為業(yè)績成長的“雙引擎”。
2018年破局已成,2019年更將考驗企業(yè)如何“收割必然的成長”,且是在參與者更多、競爭更激烈的背景下完成“份額爭奪”。這是對企業(yè)綜合競爭力的檢驗,也將是市場實現首輪“大浪淘沙”的開始。對此,業(yè)內同仁們準備好了嗎?